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57826
大小:3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6
《主题单元导学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近年来,“主题单元”这个词逐渐走进了语文教学领域,“主题单元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重视。有的人也称这种“主题单元”为“模块”,由此也就有了“模块教学”、“模块备课”等说法。尽管提法不一,但它们的内涵所指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事实上,这种“主题单元教学”的出现是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科书设计的演变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家都知道,过去的小学语文单元是以单元训练重点为中心编写教材,以单元训练重点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一个单元的课文分为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三类。这种单元中的课文
2、还是围绕某项思想教育选编的,这就形成了思想教育和语文基本功训练结合的单元。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可喜的是,新教材已经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
3、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老师们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因此,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我们的教学观必须要随之改变,我们的备课思想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不然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也只能是浮光掠影,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改变的希望。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主题单元(一)“主题”的含义主题,本来是文艺学术语,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
4、点”;二是广义的题材概念,指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主题单元”中的“主题”显然兼有两者的含义。所以,在很多教材的体例说明中,“主题单元”中的主题又称话题、专题、人文主题、文化主题等等。(二)主题单元的含义 主题单元,就是以生活或文化的某一内容为依据进行的单元编排活动。其基本程序是:先规划某一学段的总体框架,确定生活或文化内容的大体范围,然后分门别类,划分具体的类目,再依照类目来选择合适的文章,并确定与之对应的写作或综合活动的内容。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围绕“人”这个主题,
5、确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基本范畴,在这些范畴下进一步划分类目,析理出多层次、多种类、多方面的关系。(三)主题单元的特点1.话题引领,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主题单元”中的“主题”既起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本身又是一个话题,起到拓展阅读,引起讨论,自主表达的作用。2.内容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主题单元中的篇目一般是从不同角度来展开主题的,教学这些篇目可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引发对主题的思考。3.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主题单元”侧重活动教学,话题引路,听说读写兼行,知情
6、意行并重,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四)主题单元背后的“语文理解”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形式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语文的新理解。1、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以往的语文教材基本以体裁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篇体裁相同的课文和相应的知识短文组成。课文与课文之间是由隐性的“知识点”来维系的。它偏于强调知识系统,淡化、冷落了人文熏陶,重术轻人。以主题来组合单元,则把每一个单元中多篇指向多元或可能无指向的课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指向一致的“单元语境”,帮助学生融合与文本之间视界的差距,获得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主题
7、单元体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新认识。过去人们提“语文能力”,内容上包括听、说、读、写能力,重在“功用性”;新课程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目的进行新的规定,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内容上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2、从封闭的课堂到开放的课堂主题单元还体现了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看法。以
8、往的语文教材以知识为序列,把知识教学等同于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仅局限于教室,时空狭小、封闭,学生没有自主权;现在人们以主题组合单元,以生活或文化主题为序列,重视言语实践,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生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人们认识到:语文课堂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它不仅存在于物理的实存空间,而且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甚至是师生的整个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不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