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

ID:9933687

大小:5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5-16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1页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2页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3页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4页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年解析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n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n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n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n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许富生一、2007年高考回顾1、2007年高考回顾2、2007年高考试题特征①稳中有变②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原则③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接轨的步伐加快,特别体现在对人类古代文明史的考查力度上。二、2008年高考新变化及备考策略1、2008年高考新变化2008年高考历史和文综考试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没有根本变化。但结合高中课程改

2、革要求可在第二轮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学习要点和解析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中国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文化儒家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之主思想建议流思的演宋明发明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想的变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演变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

3、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既要了解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也要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对其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并能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思考: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何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怎样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主要有哪些代表性的思想主张?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百家”泛指

4、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不断进步。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政治上,周王室的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这一切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5、,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局面?其实质及影响是什么?传递了哪些时代信息?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善论”等。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天思想、“性恶论”、“礼法论”等。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

6、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地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思考: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具有什么特点?3、汉代儒家主流(正统)思想地位地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面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

7、需要。董仲舒的民想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思考:汉仅儒家学主流思想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对早期儒家有何发展?其历史作用如何?4、宋明时期儒家

8、发展为理学背景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与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家独尊地位动摇而出现危机,佛、道、儒“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理学的概念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