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

ID:9783338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9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1页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2页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3页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4页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感病辨证与治疗的探讨,找出其自身存在的共同点,为结束寒温分离、实现寒温统一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关键词】外感病辨证治疗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此外,由于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理论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

2、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1外感病的辨证外感病可分为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与虚证,即三个层次(表、半表半里、里)、四个阶段(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病变深重阶段、后期——病变恢复阶段)。其辨证的重点在于:首分表里、次辨寒热、后定虚实。1.1首分表里,以确定病变之部位辨病位是辨证的核心

3、,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表里病位即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表里病位;二是确定具体病位即清窍、上焦、中焦、下焦、经络关节等各种不同的具体病位。外感病证虽纷繁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表证发热与恶寒并见;半表半里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而里证与虚证则但发热而不恶寒或但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不恶寒。若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就可执简驭繁,临证自如。1.2次辨寒热,后定虚实,以判断病变之性质辨寒热即是确定病变寒热属性的主要方法,又是分辨感邪性质、表里病位的重要依据。六淫之邪,大抵可分为阴浊与阳热之邪两类。其中,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

4、,多见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与半表半里偏寒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则出现但恶寒不发热的里寒与里虚寒的表现。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与半表半里偏热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则出现但发热、不恶寒的里热与里虚热的表现。对于既不发热也无恶寒之里证,或虽有寒热并见之表证与寒热往来之半表半里证,但仅凭寒热表现又不能确定其寒热属性时,须结合渴与不渴,是否喜饮,喜冷饮、热饮,有无咽干、口燥,痰涎的稠稀,大便的软硬,小便的颜色,以及舌脉等予以判别。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寒热真假的辨别。定虚实,既是判

5、断病变虚实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病变发展趋势、邪正消长变化的重要依据。在明确病位与寒热属性后,还须进一步分析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与津液的余缺。一般说来,外感病的初、前、中期为正盛邪实阶段,以正邪斗争比较激烈的亢奋表现为主,其主属实或以邪实表现为主。外感病的后期为正衰邪微阶段,以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低下的表现为主,其性属虚或以正虚表现为主。在这一过程中,须特别注意虚实真假、阴阳盛衰与津液余缺的辨别。这样,就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判断病变的性质,了解证候的缺点、发展趋势、邪正消长等,进而指导临证立法与处方用药。2外感病的治疗2.1外感病的治则2.1.1一般治疗原则与七情、劳

6、倦等为主所致的内伤杂病不同,外感病是由四时六淫之邪侵袭所引发的病证,其治疗当以驱邪为第一要务,并根据感受邪气性质等的不同,须始终顾护人体的阳气与阴液,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六淫之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了解自然界寒来暑往的更迭变化,不仅能初步掌握外感病的发病规律,还能有针对性的依时选方备药。一般原则是:冬春宜辛散;长夏宜涤暑、化湿,并注意醒脾、悦脾、和中;秋季宜柔润。①冬春宜辛散: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变化无常,是外感病最为常见、多发的时节。对于风寒袭表、风热袭表之证,当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对于邪热犯肺、寒饮犯肺、热扰胸膈、热盛阳明等证,在清热利肺、温肺化饮、

7、清热除烦、寒凉清热的同时,须配伍一些辛透之品,目的在于透邪外出。对于邪陷心包、热入心营、气营两燔等证,在清心开窍、清心凉营、气营两清的同时也应适当配伍一些辛透之品,目的在于“透热转气”。②长夏宜涤暑、化湿,并注意醒脾、悦脾、和中:长夏烈日炎炎、雨多湿盛,不仅易引发暑热、暑湿、湿热等病证,还会因贪凉、饮冷而引发寒遏暑湿、寒湿袭表、寒湿阻中等证。发病后,无论表证还是里证常影响脾胃或以中焦病变为主。因此,对于这些病证的治疗,在涤暑、化湿的同时,或配健脾醒脾药,以顾护脾主升清、主运化之功能;或配燥湿悦脾药,以顺应脾喜燥而恶湿之特性;或配化浊和中药,以调理脾胃之气机。③秋季

8、宜柔润: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