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55329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7
《明代医家论治呃逆病证的贡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明代医家论治呃逆病证的贡献【摘要】呃逆病证的证治在明代进入充实、丰富的时期。明代确立呃逆病名后使用至今。在病因方面主要增加了病因范围,病机仍认为以胃气上逆为主;治法依病机以降胃气、止呃逆为主轴,方药变化则随病因的增加而更具多样化。总之,在先秦至清末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史历程中,明代医家对于呃逆病名的确立、病因病机的充实、治法方药的探索3方面的确有重要贡献。【关键词】呃逆哕明代病名病因治法方药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1]。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的一种不自主的间歇性、痉挛性收缩所引起的
2、动作[2]。中医学认为,呃逆病位主要在胃,病机为胃的气机升降失司所致,旁及肺的宣发肃降[3]和肝的疏泻。因此,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呃逆的基本原则[4]。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已经使用“哕”作为呃逆的病名,并奠定了呃逆论治的理论和临床基础。此后的医家对哕病多有发展:元代朱丹溪开始将哕称作“呃”[5];明代开始确立“呃逆”这一病名,并基本形成了呃逆的辨证论治体系。1病名的确认明代开始将呃逆病证以“呃逆”一词来统称。许多医家将呃逆古病名“哕”明确定义为呃逆之义,如虞抟《医学正传·呃逆》、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
3、》、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均将呃逆作为病证列出。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呃逆》说道:“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6]明确指出呃逆源自于《内经》,呃逆在《内经》时代的用词就是“哕”。认同“哕”即是呃逆的医家,主要是从《内经》对哕的治法中考证而来。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也提到:“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于义亦妥。”[7]李中梓《医宗必读·呕吐哕》中说:“而《内经》所谓哕者,盖呃逆也……”[8]。2病因病机的充实2.1继承前人的论点呃逆病证自古便有记载,明代
4、医家对明以前呃逆病证的病因病机论述有所继承。《灵枢·口问》曰:“……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最早提出呃逆病机为气从胃中上逆所致[9]。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首次论及痰呃病机[10],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说明胃虚呃逆的病机[11]。宋·朱肱《活人书·縕逆》中所说縕逆即是呃逆,并说明饮食不节,致寒热相激、胃气失和、气逆上冲为主要病因病机[12]。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哕》提到因热致呃的病机[13],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呃逆》中将呃逆分为寒呃和热呃[14]。2.2整理出更为完善的论述
5、明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呃逆病性寒、热、虚、实4大类的论述,并对病位在胃、胃气上逆的病机进行了更深入的描述;病因方面,除了前人提过伤寒失下误治、痰呃、胃虚、饮食、热呃、寒呃等因素之外,还扩充了水气、瘀、久病体虚等导致的呃逆。在明代张景岳时期,呃逆已具有完整的病因病机面貌。其后李中梓补充瘀血致呃的病因,使明朝对呃逆病证的认识更具完整性。 虞抟《医学正传·呃逆》曰:“胃土伤则木侮之矣,谓之土败木贼也。阴为火乘不得内守,木夹相火之势,故其气直冲清道而上……。”[15]重点阐释了呃逆病位在胃,病机为胃阴不足、土虚木贼。
6、 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呃逆》曰:“有寒有热,有虚有实。”[16]说明呃逆辨证有寒、热、虚、实。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呃逆》曰:“脾与胃,一阴一阳也,二者不和亦逆。肾肝在下,相凌亦逆”,“呃逆一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皆脾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因暴怒气逆痰厥……则皆属实也。”[6]说明了呃逆病位在脾,也与肝肾有关,病因有虚、实、痰、火、水气、饮食,病机则为气机失调上逆所致。 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曰:“呃逆证……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
7、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也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7]所言切中病机,即导致呃逆的病因虽多,但病机总不外乎胃气上逆。又曰:“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将呃逆病性分为3大类。在病性的基础上,张景岳又将呃逆的病因病机分为两类,一为杂病所致,二为伤寒所致。杂病所致病因病机有“寒滞为呃”“胃火为呃”“气逆为哕”“食滞而呃者”“中焦脾胃虚寒”“下焦虚寒”“病后体虚或用药攻伐致呃”7类,而伤寒所致则引张仲景治“哕”的内容,共5类。[7,17]李中梓《病机沙篆·噎嗝反
8、胃附呕吐哕》曰:“哕之为症,方书仅言其属火,乃一端耳。亦有胃寒、胃热、伤食、停痰、逆气、瘀血……。”[18]认为呃逆的证候除了火之外还有胃寒、胃热、伤食、停痰、逆气、瘀血等证候,且当时所见证候火与痰为多。明代医家还对呃逆病预后作出总结,如张景岳认为元气衰败及虚脱之呃逆为最危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