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40626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7
《浅析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现象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现象探究 论文摘要: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中性化及同性间过度亲密行为,可统称为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现象。在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性别角色发展错位者并不鲜见。而性别角色的错位发展,会对学生自身、家庭婚姻结构乃至社会秩序造成冲击。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错位现象的产生,主要受童年期的逆向性别社会化经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时尚潮流、网络传媒宣传等社会因素影响。提出了强化生理性别教育;实行双性化社会性别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多元介入等加强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教
2、育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 青少年学生群体在此特指我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学习、模仿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发展错位是指个体社会性别与自身生理性别不相匹配。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中性化以及同性过度亲密行为,均是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具体表现。根据发展程度,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性别角色错位由浅及深依次表现为自我性别心理排斥、异性装束与行为、选择同性伴侣。 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现象并不鲜见。在校
3、园中,常可以看到一些男生留长发、扎耳洞,说话细声细气,举手投足扭扭捏捏,“娘娘腔”十足;反之,一些女生则追求中性打扮,言行粗犷,举手投足像个“假小子”;同性间存在过度亲密行为,如类似于异性间的拥抱、接吻等超越常俗举动;还有女生将另一女生称作自己的“男朋友”,男生称另一男生为自己的“闺蜜”等。 李少梅(1998)曾经把大学生性别特质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黄会欣、余新年等人(2010)利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发现,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生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度减少,未分化的性别角
4、色大幅增加,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刘电芝、黄会欣等人(2011)针对固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性别角色测量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主要存在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三种趋势,而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经让位于非单性化,双性化与未分化同步增长。张艳霞(2009)提出,中学生更偏好接纳具备异型性别气质特征的个体,并且对中性化个体的接纳程度要高于异性。严有伟(2003)在对两所师范院校大学生同性亲密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23.6%的大学生曾经发生过同性亲密行为,并且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具有明显的连贯性,高校大学生有同
5、性亲密行为的比率较高。潘绥铭等人(2004)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其中男生占7.9%,女生占16%,男女生中在大学期间首次发生同性性接触的约占全体的6%。此外,有89%以上的中国学生对同性恋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这个数字比中国全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可接纳程度高得多。 目前学界对校园中同性恋现象(可看作是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极端表现)较为关注,因为同性恋现象特征明显且最难以为多数人接受。但对轻度同性亲密行为以及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中性化等浅层性别角色发展
6、错位现象较少关注;对性别角色期望及其发展分析较多,但缺乏对性别角色错位发展负面效应、成因、对策方面的分析研究。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不仅会对其身心健康、就业择友、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一旦这种错位的性别角色深化发展,则会产生更多显性同性恋者,将对社会秩序、婚姻家庭结构产生很大冲击。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成因及预防对策,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及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消极影响 1.对学生自身的消极影响 首先会造成
7、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学生,内心往往纠结矛盾,因担心受到歧视会选择压抑自身性别偏好,自我性别认同困难与社会适应障碍共同作用,易导致焦虑、忧郁、失眠、恐惧、孤立等心理问题。其次易造成学业、工作障碍。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青少年,会被人认为“变态”,易受到社会排斥,其学习、工作乃至人际关系也会受到牵连,例如他人拒绝与其合作、不提供工作岗位等。再次带来身体伤害。全国报告职业为学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些学生病例中,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从8%上升为36.9%,排第一位。中国疾控中
8、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也显示,20岁出头的“艾滋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同性性传播尤其是男男传播快速上升。 2.对所在家庭的消极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行,使得中国家庭结构单一脆弱,父母养育子女的风险增大,子女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可以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子女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父母往往会将问题归因于自身,以此自责、郁闷、痛苦;父母至亲还会承受由此带来的系列后继压力,如孩子将来可能没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不能正常繁衍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