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38955
大小:6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5-07
《浅析教育机会的平等性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教育机会的平等性问题----教育范文论文-->引言1.1研究背景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取得巨大进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导致社会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之相对的一种新教育观—教育机会的公平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中关注的热点。现阶段“教育机会公平发展”的提出,既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函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迅速发展和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教育“筛选”功能的日渐强化及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直接引发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我国已经普及,加之近几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就
2、业难度相应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动高精尖行业越来越多,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端的要求,专业型、应用型、全面型的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竞相争夺的“优质资源”。在这种就业环境下,教育的“筛选”作用被强化,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对高等教育、优质教育的期望更是有增无减,对教育机会公平程度的关注自然就成为社会的焦点。另外,由于我国长期采取“以农补工,以城市为发展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直接引发教育领域非均衡发展的后果。过于注重在效率上推进发展,却忽视了与之相对应的公平问题,使国家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内陆和广大农村地区则相对受到限制,由此衍生了教育
3、发展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政府行为的缺失,在教育领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上的指引,致使我国当前教育机会的发展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产生教育的严重失衡。这是政府今后需要强化和完善的,同时也是本文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第二,我国当前教育机会的发展存在严重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教育普及上无法完全实现“有学上”的目标,主要存在于贫困家庭子女、随迁子女和残疾人群中;在教育质量上无法完全实现“上好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城乡、区际、校际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异上。其次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学前教育中,反映较多的民生问题就是“入园难,入
4、园贵”;高中阶段,重点中学普遍存在、学校乱收费、教育模式失范是当前限制高中教育机会公平发展的主要问题;影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主要问题是高考乱加分、厚此薄彼的指标分配及职业教育的短缺;在成人教育中,我国成年人缺乏“继续学”的机会。1.2研究意义我国教育机会的公平发展是关系到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制定更加合理的教育政策,并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2.1研究的理论意义自我国学者开始研究教育公平问题以来,各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现实问题的阐述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上,这往往导致论述的平面化。这种研究方式有时可能导致对问题认识的不
5、全面,不深刻,也可能导致理论思考的不真实及与现实的脱节。另一方面,理论界通常都是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这对范畴来讨论教育公平问题,但通过对历史的审视和对现实的研究不难发现,造成我国教育公正的理想与现实出现波折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基于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权衡与纠葛。换句话说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本文试图绕开“公正与效率”的关系,通过直接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我国当前出现的教育问题,以避免因概念的混淆不清而导致的分类错误。本文仅就教育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进行探讨,即教育机会公平,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的介绍,对教育机会公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教育机会公平发展所体现的追求平等与公平
6、的思想,为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理论也提供了理论资源。1.2.2研究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瓶颈状态使人们对于客观上不公正的敏感性大于对政治法律的敏感性。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视野逐步开阔,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这些都给社会公正这一古老的命题注入新的因素。而这些新因素的注入与政府职能的转换并不具有同步性,自然就导致了社会公正与政府职能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本文就教育领域产生的不公正,从地区不公到校际不公,从城乡二元划分的不公到社会群体教育的不公,将教育群体划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并在“有学上”、“上好学”、“继续学”的框架内加以阐释,分析在不
7、同群体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纠正政府在教育资源动员方面存在着的政策偏差,能够对症下药,提出与之相应的措施;同时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受教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学习的自觉性、创造性、选择性。1.3研究现状1.3.1国外教育机会公平发展的研究现状上世纪中后期,全球进入了“知识社会”,在政治信念、生产方式、阶级结构、文化价值、信息技术及日常生活领域等都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机会的“机会”价值将真正体现出来,教育机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