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36416
大小:6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7
《浅论创设有效教学“支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创设有效教学“支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有效教学“支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创设有效教学“支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学生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由应作为教学预设决策的首选。三、化解知识“重难点”——探究拓展延伸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章节的重要内容进行剖析时,用探究式提问重点内容,有时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阐述。探究式提问可以是多维的,可对知识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也可引导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
2、思维,还可对摘要:教师之教,重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支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提问、讲解、归纳、示范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此,要创设兴趣“激发点”——诱发求知,布设思维“易混点”——纠正思维偏差,化解知识“重难点”——探究拓展延伸,深挖习题“生长点”——启发深思延伸,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程;有效教学;教学支点;教学效益;案例分析 1009-010X(2013)09-0064-04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3、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策略,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有效探究数学的“支点”,让其撬开自主探索数学殿堂的大门,真正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策略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一、创设兴趣“激发点”——诱发求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文化。”从
4、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理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案例1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二次函数应用》,如何构建二次函数模型求最大值?笔者设计了如下开场白: 师:已知周长为60米的长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生(脱口而出):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225平方米。 (说明
5、:学生由经验可知,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S正方形,故而迅速作出回答) 师: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 生(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仍马上回答):也是正方形时。 师(追问):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 生(通过简单计算):边长为60米÷3=20米,S=202=400平方米。 师(故弄玄虚):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平方米的长方形,你们信不信? 生(众):不可能。 师:不信,你们看:如图1,当垂直于墙的一边长为12米,另一边长
6、为36米时,满足周长60米,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平方米,大于400平方米。 生(众):怪了!还有更大的? 学生惊诧中…… 师(看时机到,追问):这种情况下,最大面积到底是多少呢?该怎样求呢? 生(部分醒悟):噢,知道了,需要建立函数表达式…… 至此,师生带着理由共同踏上探索之旅…… 【说明】此案例中,学生用了想当然的做法,不顾条件地随意迁移了自己的经验,实际上这个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了冲突,通过教师的一连串引导,好似“仙人指路”,在学生脑海中激发了思维的涟漪,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
7、他们的心田,余味悠长,策略将扎根于学生脑海中。可见,教师在作预案时,在指导思想上要找准出发点:一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二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三要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布设思维“易混点”——纠正思维偏差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初学新知,出现认知偏差在所难免,若一味围追堵截学生的错误认识,往往适得其反,此时不妨沉下心来,把错误为己所用,通过师生讨论,引发学
8、生的再度深思,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中,走出迷茫,走向澄明,胜过教师的千言警示。 案例2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后,复习课上,教师发现有一道题很多学生都做错了,题目如下: 如图2,在△ABC中,AB=AC,O是△ABC内的一点,且OB=OC,求证AO⊥BC。 出示题目后,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生1:因为OB=OC,所以AO平分∠BOC。再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可证得。 师:用OB=OC为什么能说明AO是∠BOC的平分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