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33710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7
《浅谈《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一、礼仁话语的精神气质 无论对《论语》的理解存在多少分歧,一个共识总可以作为研究前提:礼与仁是《论语》的两个概念支点,它们在全书中出现频率极高。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4次。关于《论语》的知识考古,尤其对礼、仁等核心概念的语义辨正和义理分析,学界可谓汗牛充栋,也已形成许多共识。本文的任务是以既有的知识和共识为基础,探究这些概念之间的精神哲学关系。这里试图推进的问题是:礼、仁的话语形态是什么?在文化发生和文明对话中,它们具有何种中国气质?可以假定,礼、仁
2、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概念,体现了对于这些内容的精神哲学把握。 礼因何显现为伦理的话语形态?何以显现精神气质?要义在于,它是关于伦理实体的概念,其伦理本性和精神气质在三方面得到展现。 其一,伦理世界与伦理规律的总体性伦理概念。伦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个体精神发育史内在一致。在人的精神发展进程中,伦理世界是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世界。作为民族精神的家园,它是原初社会中个体与家庭、民族两大伦理实体自然同一的世界;作为个体精神的家园,它是作为家庭成员和民族公民的伦理实体意识。《论语》的礼建构和追求的是个体与家庭、民族直接同一的伦理世
3、界。伦,即西方道德哲学话语中的所谓伦理实体,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精神形态 其二,从实体出发的伦理制度和伦理力量。伦理性的实体既是客观性的规章制度,又是使不同个体同一化的伦理力量。《论语》所指向的那种客观伦理制度,是孔子最受非议的方面。然而人们在批评中往往忽视了它的精神哲学意义,尤其是其实体气质。正名是《论语》提供的拯救社会失序、行为失范的伦理药方,其精髓被经典地表述为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曾被作为孔子政治保守性的铁证,然而仔细考证就会发现,它的精神哲学精髓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安伦尽份,其话语重心不是君与臣、
4、父与子之间个别性的人与人的关系,甚至不是彼此之间尊卑等级的关系,而是这四者与整个伦的实体性关系,关涉的是伦的整个的个体,或伦理秩序。在这里,君臣父子行为合理的根据是伦的实体性要求,体现的是安伦尽份的从实体出发的伦理精神。伦理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伦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实体性的,换句话说,必须是整个和普遍的;因而伦理行为所关涉的只能是整个的个体,或者说,只能是其本身是普遍物的那个个体。从实体出发是孔子所发现的礼的伦理制度的精神气质,而孔子对礼的孜孜追求,决不止于这些外在的伦理制度,而是这些制度背后或者透过这些制度所达到的那种伦理必然性、
5、伦理力量和伦理合理性,它们被孔子用一个字来概括: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就是伦理实体和伦理精神的和谐,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制度背后的伦理必然性和伦理力量,也是正名的伦理合理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终极追求是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的境界。 其三,以礼为教的伦理精神本质。如果进行话语切换,那么,黑格尔所谓的单一物即人的个别性,普遍物即实体性的伦。礼的要义,即是在教养与制度两个维度达到个体性的人与实体性的伦的统一。诚然,《论语》中礼还不同于后来意义上的礼教,但以礼为教,或以礼作为个人的
6、伦理教养和社会的伦理教化原则,并藉此将人从个别性存在普遍化为伦理存在的伦理设计与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在孔子看来,礼具有至关重要的文化意义。对个体而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对社会而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自道三十而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立于礼。在《论语》中,礼作为教养具有双重精神气质。一方面,礼仪化的本质是伦理化,其真谛是过普遍性的生活。如黑格尔所说,教养的本质就是将人的个别性加以打磨,使它符合事物的本性。杜维明曾指出,在孔子和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如不经过礼仪化的过程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不可想象
7、的,在这个意义上,礼仪化也即是人性化。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的开端,礼不仅是意识,而且同时是意志行为,履者,礼也。(《周易序卦》)可见,礼兼具单一物和普遍物统一、思维与意志同一的精神本性。因此,礼无论作为个体教养还是社会教化,其要义都是将人从个别性的单一物提升为伦理性的普遍物,从而成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有精神的伦理存在者。 二、精神哲学模式: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中深藏着由礼、仁精神气质生成的精神哲学及其形态。礼与仁,或者说礼的伦理世界与仁的道德世界如何精神地关联?二者依何种规律辩证互动、造就个体与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
8、《论语》礼、仁关系精神哲学模式的经典表述是:克己复礼为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维度解读克己复礼为仁,揭示孔子的历史情结及其政治取向。然而,如果将礼、仁作为《论语》对于伦理与道德两种精神世界的建构和表达,以克己作为化解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