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56783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6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被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一代圣人孔子,万人敬仰。众所周知,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思想学说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对于在教育部门的工作者们,又有谁不知这个圣人在教育哲学思想领域的伟大建树呢?而又有谁不曾恩泽于他,受益于他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呢? 下面,就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 一、教育目的 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案法业已全面崩垮,阶级关系变动剧烈之际。当时,不但失势的贵族分子可以随时下降为
2、士,丢掉破家当,靠.L.贩卖知识吃饭;从斗争中逐渐抬头,得势的小生产者成员(包括个体农民、小工商业者等),也有可能参加学习,积累文化知识,上跻于士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牌贵州统治底层的士,就不得不随着自身数量上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引起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迅速上升的、新型的文化知识者集团。为孔子当时开办私学、积极从事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和培养合用的人才,给自己理想的政治前途开辟道路,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孔子论士的品质,在培养规格要求上,就离不开官学传统的影响
3、。《论语》记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第一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其次,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再次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不分上中下,着力只在一个行字。这个行,不是别的,正是政事(包括外事)、言语和伦常日用的实践,用《学记》原话来说,就是从敬业乐群到化民成俗之道。孔子一手把官学经验有选择地继承下来,从教学实践中给以充实和发挥,注意它的训练效果;又从心坎里鄙夷当今的从政者,嘲讽这些斗筲之人,要他们腾让出职位来,给自己培养的合乎规格的士去承担,实现学而优则仕的育人目的。
4、 《论语》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在基本精神上,与分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吻合一致。两相参对,同是行重于文,行先于文。在这里,行是立德,要求精于修养;忠是立功,要求精于政事;信是立言,要求精于应对;样样离不开行的范围。所以孔子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由于在实际训练中,行又较难于文,所以孔子也自道甘苦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由此出发,人们就不难看出:孔子所抱负的教育目的,依然有小成到
5、大成的要求。 二、教育对象 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在官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孔子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并把大半辈子的心血和精力,集中灌注到这一社会事业上,把自己辛勤培养的对象一直扩大到统治阶级成员以外,从而带来教育自身的社会性。事实表明,在孔子私学的门下,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论语•述而》)不拘什么身份的人,只要交了起码的学费,就给以开门接纳。在门徒们当中,真正出身贵族家庭的,如孟懿子弟兄、司马牛等人,并不很多;来自所谓贱人行列(
6、包括商人、武士、徒卒、鄙家、仆役等)的,反而较占优势,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样毅然决然地打破历来非我族类的界限,扩大了教育文化活动领域,孔子确实开了风气之先。 三、教学内容 在规定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官学的经验,重视学文,突出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孔子告诫门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认为学了以后,既可以陶冶情性(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增益博物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可以促进办理政事的能力,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在门徒当中,以文学见长的子夏对这方面造诣较深
7、,引喻得当,孔子连连夸赞:起予者商(子夏名)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表明孔子把学诗当作一门主课。 至于说到学礼,在孔子的指导思想中,更是开宗明义的一件大事。在他看来,学诗虽很重要,还是为了立功,立言,用于行的表现;只有抓紧学礼、执礼,才是自立、立人的根本,即立德的根本、行的根本。如约之以礼、博文之礼、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等礼的内容皆是孔子要求学的范围。逾礼而另有所学,则为孔子所不许。其所受到的阶级局限性于此可见一斑。 四、教学方法 孔子从三十岁起,开始聚徒讲学,显名于洙
8、泗。其教学实践经验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为后世的教育工作指引方向。 首先,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着教学相长(《礼记•学记》)的原则,念念不忘为教而学,为学而问,在问字上狠下功夫。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贡问及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时,评议能文的规格.L.,认为光是敏而好学还不够,还得放下身份和架子,真正做到不耻下问。这里讲的下问,在门人曾子谈体会时,还涉及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问题(《论语•泰伯》),这就更加难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