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从审美注意浅析建筑的用光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从“审美注意”浅析建筑的用光哲学编辑。 摘要: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怀疑功能主义对人性的湮灭,建筑史上展开了一场对美、情感与文化的“复兴”,在众多建筑师对所谓“情感本位空间”的追求中,“光”这一元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美学中“审美注意”的角度分析建筑的用光之道,揭示建筑用光妙趣横生的奥秘。 关键词:审美注意;新异性;建筑用光 Abstract:After1950’s,peoplerealizethefunctionismharmshumanity,andbegintorev
2、ivebuildings’beauty,feelingandculture.ulatepeople’sfeelings,theelement“light”playsanimportantroleinit.Thispaperanalyzeshoulatepeople’saestheticnoticeandtriestorevealeexcellentbuildingsisfullofhumorandwit. Keywords:aestheticnotice;unconventionalandorigin
3、al;sunlightin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113 文献标识码:A :1008-0422(2010)09-0054-03 古往今来,许多建筑因独具匠心的光处理成为人类建筑史中的瑰宝。光是成就空间性格、赋予其人性和情感的重要元素。建筑空间的形态及魅力的展现均与光的联系十分密切。英国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1]安藤忠雄也曾称颂“在不断的变幻之中,光重新塑造着世界。”[1] 古代建筑中不乏对光使用的优秀实例。著名的罗马万神庙,阳光
4、从穹窿顶部的圆形孔洞中一泻而下,冲破几乎密闭的墙体和穹隆围合的浓重黑暗,光的微粒柔和而富有层次地扩散于空间的各个角落,成就了万神庙纯净、不朽而又神秘的空间效果(图1)。拜占廷盛期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央穹窿底部的密排顶窗堪称这座伟大建筑令人惊叹的生花妙笔,40个密排孔洞中轻落而入的缕缕阳光,奇妙化解了巨大穹隆的沉重、压抑,冥冥中也仿佛传来神的召唤(图2)。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便在功能主义独霸西方建筑界的20世纪前半叶,仍出现了像朗香教堂及埃罗·沙里宁的克瑞斯基小教堂(图3)等在建筑用光方面令后世景仰、观摩的
5、稀世珍品。 1激发“审美注意”的必要条件 建筑的“情感本位空间”,是指建筑空间不再冷冰冰地存在,它能与人交流、对话,能够碰触人心底里最敏感的神经;不同时刻,它会在人身边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聆听心语,或抚慰忧伤,或添加欢乐,激发想象。如此美妙而令人向往的“情感本位空间”,如果仅符合一般的美学原理、给人以美的感觉显然不够。人的审美感受分为两个层次:审美感觉与审美注意。创造能够触碰人灵魂,给人以关怀的“情感本位空间”必然要求激发审美感受中的第二个层次——审美注意。建筑中的光线处理作为赋予空间以人性和情感的重
6、要手段,必然要求唤起主体的审美注意。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发主体的审美注意存在两个必要条件:①强烈的对比;②审美客体的新异性。从建筑用光的角度,可将这两个必要条件转化为: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新异的、与原初自然光相对抗的力场。 2黑暗中的光明 光明与黑暗是一对矛盾。唯有黑暗的衬托,光才能够得以凸显,并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成为审美注意的中心。安藤忠雄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光自身无法制造光。必须有黑暗的存在光才成其为光,并显示出高贵和力量。是黑暗点燃了光的闪亮,表现光的力量,黑暗天生是光的一部分。”[1]
7、缺失了黑暗,光将失去丰富的层次、奇妙的变化和鲜明的对比,它将只是明亮、单调而乏味,不再具有灵性,更无法成为审美注意的中心。一般来说,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有这样两种方式。 a)静态对比——光明直接入射黑暗 黑暗中的光明显得格外宝贵、动人。当光线射入黑暗,所到之处,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清晰可见,光变得有迹可寻。它穿破黑暗,在有形的物体间来回冲撞、反射,空间就在这均匀而变化的光的分布中诞生了。如前文提到的万神庙、圣索非亚大教堂等都不愧是光明与黑暗正面冲突的典范。 被誉为光的大师安藤忠雄深刻领悟到了光明与黑暗的辨
8、证关系,在他的建筑空间中,光明总因黑暗的伴随而显得鲜明而富于感染力。他的作品住吉的长屋(图4)、小莜邸(图5),光明与黑暗的和谐造就了一种宁静、自然而亲切的氛围;在光的教堂(图6)与冥想之庭(图7)中,则凭借刺入黑暗的光的罅隙使明暗的对比登峰造极,心神在剧烈激荡过后,灵魂归于沉思,成就了他的“神圣空间”。 b)动态对比——在空间序列的行进中展示光明与黑暗的对比 古代的陵墓建筑常设有漫长、幽黑的墓道来衬托墓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