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新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新发展[摘要]从疏导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出发,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要注意从心理上、利益上和知行统一上进行疏导。[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新问题;发展目前,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研究是比较普遍的,在一些著作和教材中有专门的论述,相关的论文也比较多。理论界主要研究了疏导方法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疏导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贯彻疏导方法等等。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充分贯彻疏导方法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
2、问题:针对教育对象心理发生变化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论述不足;没有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利益观的新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思路;没有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提出有效的疏导措施等。理论界存在的不足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一、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疏导,包括疏通和引导,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在此基础上求得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协调。疏通和引导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疏通和引导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疏通中引导
3、,在引导中疏通。没有疏通,就难以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引导,疏通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疏导方法是人民群众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符合人的思想特点,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1.疏导是由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中国实行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互助互利的平等关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只能坚持疏导的原则,把群众中的意见集中起来,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再通过说服教育
4、,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P338~339)绝不能采用强制的、压服的做法。2.疏导是教育对象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受这种观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命令式”、“训话式”的教育,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的现象普遍存在,片面强调用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及其他一切问题,致使教育对象产生戒备和对抗心理,造成教育双方相互交流情感的纽带断裂,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实际上,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一样,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多大
5、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授的内容,并转化为个体意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都取决于教育对象本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疏导方法,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尊重、理解教育对象,重视双向交流,变教育过程由被动为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3.疏导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历来坚持疏通引导,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正确方针。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运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
6、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从而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新方向,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党的历史上,在对待人民的思想认识问题上,也曾犯过一些指导方针上的错误,诸如王明等人对革命同志采取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张国焘、康生等人搞的肃反扩大化,十年内乱中,林彪、“四人帮”在人民群众中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批判”等等,这些都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认真总结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经
7、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疏导方法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针,是党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二、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面临的新问题过去我们对疏导方法的理解,就是通过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导”,主要局限于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处理人们相互之间的一些矛盾。在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情况呈现出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快节奏、强竞争、多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很大,导致一
8、些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心理障碍。1.自卑心理。一些人在社会竞争中病态地认为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在与对手“交锋”时常常“力不从心”,使自己陷入困境,而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自惭形秽,进而产生自卑心理。2.嫉妒心理。在社会竞争中,一些人抱怨、憎恨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