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5088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5
《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我校在本市进行的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依据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的情况,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这一研究课题。教师们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有效地推动了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这个"互动"都是极其重要的。课堂教学能否优化,它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近十多
2、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人。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观未转变,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得少,气氛较沉闷,所以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及其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我们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为课题,加强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引导教师学习、选用各种课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课
3、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互动教学的构想和实施(一)教学程序:激趣一导学一活动一评价1、激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根据主体学生的情况,设置学习情景、形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导学教师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中可能出现抑问题,给予恰当的点拨、指导。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学生学习的指导。3、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可以是教师的提问、解答;可以是学生的发问、回答;可以是学生做练习、可以是学生的实验;可以是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是学生班的辩论等。活动是多样的。4、评价有教师的评价,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一节课内容的评价,或是部分内容的评价。(二)互动性质1、互动的
4、积极性这是从状态方面来说的。体现出作为教师的主导者积极的状态。对于教材的解读,对于教学的编排,对于课堂的驾驭,对于情感的抒发;对于学生的爱护。而作为学生的主体,那种求知欲,那种欲动感,应该是向上的,应是积极思考,大胆发言。2、互动的民主性这是从形式方面来说的。学生能"活"地去学习,堂上教学活跃起来,改变那些沉闷的气氛。要使到学生动起来,就必须提倡民主性,让学生有话说,满足学生的精神要求。在教学中多进行交谈、讨论,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3、互动的创造性这是从实质方面来说的。因为互动易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就要想,就要做。应允许学生
5、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教师的导学、评价中得到启发。4、互动的有效性这是从目的方面说的。"互动"依然是有序的,有效的。不是仅堂上热热闹闹而已,要以学生这个主体有实在的受惠为标准。而"互动"操作得好,就会增大这个有效性。(三)互动形式作为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显然一个是外显的动,一个是内隐的动,这是两者有机联系、有机结合的动。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外显的动为主,有时内隐的动为主,这是随着课堂教学优化的设计而设立的。外显的动,这是容易看到或感觉到的,无论教师的导,或是学生的学。它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讲解,学生的质疑、回答,以及学生的辩论、讨论等形式,还有个人的、小组的、全体的"动"等。外显的动相对的容
6、易调动,这是营造课堂气氛的要素。内隐的动,这是比较隐蔽的,通常理解为师生的内心思考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如果是积极思考的,那么他是在"动";否则,人在课室心在外,那称不上"动"。再者,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表述,教师的思维在"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科组都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确立子课题进行实践与探索。如语文科提出的子课题是《构建"合作型新授课"课型》。全科教师参与了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们提出课型的主要特征;师生互动、合作交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答对话、互教互学,课堂活动因素大大增加。课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激趣一导学一活动一评价"。(1)设计好引人人胜的新授课导人语言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
7、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2)申明教学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行略读课文或作预习。(3)展开"对话式"提问,由学生根据目标表达自己观点,教师在学生看法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质疑,共同探讨,尽量给学生对问答的进程和方向提供较多的支配机会。(4)教师巧设问题,展开师生双向交流,或者师生论辩。(5)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各种堂上活动。制作课件,更利于师生的互动。(6)注重即时反馈,对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及时检查评价。调动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