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3976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史料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史料论文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史料。史料处理和史见阐发的主要问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而言,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论的观点: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也就是说,历史作为人的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认识和研究历史必须以事实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历史资料。对史料进行带有实证性质的搜集、甄别与选取,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
2、性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史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的认知兴趣,并通过呈现史实,营造回归文学史的氛围,增强教学的历史感,最终实现对学生独立获取史料、鉴别史料、运用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出现了过犹不及的极端倾向。具体而言,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走向故纸堆,过分拘泥于史料的介绍与呈现,这或许体现了对史料在课堂教学中重要性的充分认知,但往往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这一教学倾向体现为教师极尽考据之能事,尽可能挖掘某一文学运动或作家作品的相关文献资料,史料的介绍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了解了文学史或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与风貌,但却停留在零
3、乱浮泛的层次上,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面对纷繁驳杂的资料性知识,却无法获得认知对象、分析对象、解释对象的能力。比如对现代文学中的重量级作家诸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的教学,往往纠缠于对作家整个生平事迹作来龙去脉的细节性追溯与交代,有严谨考证的优长,但却不能对每一阶段的作家创作道路作出判断、总结和概括,不能挖掘出生平中的某些重要的具体事件的性质及其对于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生成的特殊意义,而学生对作家的认知也就停留在感性的、或者趣味的层次上,难以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高度。又如,对于新文学三个十年中的多次文学论争的讲授,也只是停留于冗杂的、带有文献性质的史料介绍,对论争的焦点、实质、产生语境等
4、诸种因素不能作系统的梳理和概括,不能辩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论争双方的合理性和缺失,更是缺少主观的评价与判断。而且由于史料获取的不完整性,教师所呈现的很大程度上可能还只是一种局部的真实,学生所获得的也就只是对对象低层次的片面认知。因此这种纯客观且是不完整的史料介绍,实则体现了教师缺少对于文学史的识见,所反映的无疑是由于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所导致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新文学史料的无能为力。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块崭新的界碑,现代文学以此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现代文学诞生期文学革命的两歧性。正如文学的发展本身就存有紧密的延续关系,文学革命的出现
5、一直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根源。即使仅以话语出现的方式衡量,文学革命出现的时间也早于1917年整体意义上的文学革命浪潮①。上述内容从历史的角度上获取证明,即为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程度上的阶段性。按照文学史通常勾勒的图景,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到白话文运动,再到人的文学的线索,的确可以通过先后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章得以证明(具体见下文论述)。但是,以本文的眼光看来,文学革命的独立性或日其本身并未获取足够的重视,就在于文学革命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文学自身的内质化过程来找寻,尔后才是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复杂的关系网络。在这一认知
6、逻辑下,现代文学诞生过程中的文学革命,一直是一个立体展开的过程,它在文学与革命的对峙和融合中,深刻体现了转型时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多维度、多面相的特点,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特点在具体地展开时,又是以两歧性为内在的动力。将文学革命一词拆开重新确立关系,主要因为二者在当时包含的历史内容远比今天想象的复杂。文学革命究竟是文学的革命,还是文学需要革命,或是本属于两个历史内容,一直与现代文学诞生过程中革命话语的意义网络密切相关。显然,在历经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洗礼下,文学意义上的革命,已在分属于政治与文学的路向上,呈现出一种必然的趋势。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在承继和对比历史经验的前提下,比前辈具有
7、更为具体明确的主张。胡适坚定地以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的论断进行实验,又在1916年8月21日寄给陈独秀信中,提出文学革命的八事,都说明文学革命一词的最初意义,是一场较为纯粹的文体革命。美国汉学家安敏成在回顾现代中国文学之两种革命(政治的与文学的)时曾指出:当然,现代中国文学不仅仅是反映时代混乱现实的一面镜子,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种巨大的使命便附加其上。只是在政治变革的努力受挫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才转而决定进行他们的文学改造,他们的实践始终与意识中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