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网络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网络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文化最相似于真实环境之处。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而大学生无一例外均为网民。网络文化没有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限制,作为网络文化的节点——网民,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大家都是平等、互动的文化参与者。文化的单向传播已被信息的多向互动所取代。 2.开放性。综观文化的发展过程,只有网络文化才能打破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在网络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不受限制,互联网能够随
2、时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E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化。网络的虚拟环境具有与现实环境截然不同的特点。在现实环境中,我们接触的环境范围是有限的,对于教育对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而网络所处的虚拟环境遍及世界,无法控制。 3.自主性。网络文化的创造、发展和运作,完全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人控制、管理。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统一管理者。网络文化的自主性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从而推动网络文化创造性地发展。 4.匿名性。因特网上,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匿名发布信息,削弱了发布者的责
3、任感,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显著增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可能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1.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首先,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为主,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效果一般。而网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了解与解答学生提出的和关心的问题,适时传递最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
4、互动。其次,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窗口。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的、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大学生乐于在网上流露真实思想,大到国际时局、国家大事,小到情感点滴、生活逸事,只要有感触,学子们总爱聚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成了观察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新“窗口”,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最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可以就此进行分析引导,找出对策,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网络文化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更加“生动”的教育资源,更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开辟了
5、新领域,提供了新渠道。这使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首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的挑战。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国家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发生重大改变。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也对社会主义高校德育阵地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稍有放纵,就会导致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失范”行为。
6、同时,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摆脱了现实的约束,它在给人们自由的同时,也留给一些不健康思想传播的空间,加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大学生都会依据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并根据个人好恶来取舍网络信息,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下滑、集体观念淡漠等不良影响。对个人在网上的言论和行为以及所发布的信息缺少责任感,受到好奇心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违规违法行为产生。其次,对大学生校园主流文化的挑战。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途径,校园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网络世界是绚烂而充满诱惑的,二十四小时开放的网吧,无拘无
7、束的BBS吸引了无数学子参与,聊天室、网上论坛想去就去,网上音乐五彩缤纷,能满足个人不同的爱好和兴趣,网上图书馆、电子图书任你浏览。与此同时,传统的主流文化内容、文化载体受到冲击,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主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以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度。再次,对大学生所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网络文化不仅使传统的文化格局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改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和大学生之间出现了第三者——网络。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面对面的
8、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的思想成长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