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

血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

ID:9668001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5

血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_第1页
血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_第2页
资源描述:

《血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血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临床分析【关键词】脑膜炎奈瑟菌  流脑至今仍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菌就是脑膜炎奈瑟菌。此菌经呼吸道进入机体,突破血脑屏障入侵颅脑,引起急性脑脊髓炎,甚至引发暴发性流行[1]。据4%。3月9日抽取血液,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培养及一系列生化试验,鉴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将鉴定及药敏结果及时上报相关临床科室,经青霉素类及头孢类的联合用药,2d后症状基本消失,4d后病情基本稳定。翌日,因病人家属以无法支付医疗费用为由要求出院,之后无法跟踪。  2培养鉴定  于患者高热期间,按常规无菌

2、抽取血液5ml~10ml分别注入SA(需氧)和SN(厌氧)培养瓶,贴上标签立即送检,标本送至微生物室后,立即置入Bact/Alert―240血培养仪中进行全天24h监测,约于8h~10h后提示阳性。立即将标本取出,接种于血平板和选择性子板(胆盐平板),分别置35℃-CO2及35℃-O2培养箱,且于35℃―CO2培养箱中加种奈瑟菌分离培养专用的巧克力平板,经18h~24h,发现35%-CO2培养箱中的巧克力平板及血平板有细小光滑、灰白或灰褐色、半透明、圆形凸起的类似奈瑟菌的菌落生长,其余平板无菌生长,经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双球状、肾形成

3、双排列、坦面相对的球菌,疑为脑膜炎奈瑟菌,且立即向临床进行初步报告。  3生化特征  使用手工与ATBExpression―Api-NH鉴定试纸同步进行检测鉴定,测得其生化结果见表1。  表1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特征(略)  ATBExpression―Api-NH测得其生物系统编码为5002,鉴定几率99.9%,鉴于上述特征,可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取24h纯培养的菌落,经奈瑟菌血清凝集试验,确定为A群。  4药敏试验  主要采用M-H纸片扩散法(K―B法),使用英国OXOID公司的产品,且用ATCC―49226(淋病奈瑟菌)、ATCC―4

4、9619(肺炎链球菌),严格按照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测得的结果见表2。  表2脑膜炎奈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略)  注:S:敏感,R:耐药  由药敏试验结果可知,此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单环β内酰胺类以至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均敏感,在治疗上并不困难。  5讨论  在我国流行的脑脊髓膜炎以A群为多见。我国过去也是流脑高发病的国家之一,虽然目前发病率己受控制,但局部流行仍可发生,而今,我国国内人口流动日趋广泛,国际交往日益濒繁,这无疑增加了此病传播流行的机会,及近年来湖北、广东等省己出现了成年病人患病比例上升的现象,应

5、引起高度重视。  脑膜炎奈瑟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鼻咽部,其携带率可达5%~15%,大多数情况下仅表现为鼻咽炎,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可引发感染,而感染者大多为15岁以下的儿童[3]。但脑膜炎奈瑟菌也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而人类正是其唯一宿主,感染后若不及时救冶,病死率极高。  本菌对体外环境的要求较高,抵抗力弱,且有自溶现象。故在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或用专用培养基进行病床旁接种后立即孵育培养,否则,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对临床的诊治带来误导。脑膜炎奈瑟菌在发病初期大多在于血液内,但血培养阳性检出率仅为50%~60%,若

6、时机把握不好,检出率会大大降低,甚至为阴性,故此,血样的采集必须在患者高热期间及使用抗生素之前。此次本菌在一免疫系统性疾病患者血中的检出,无疑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实验室的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均有着较重要指导性意义。  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