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

ID:9667533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5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_第1页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_第2页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_第3页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_第4页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个转向 社会学是一门探究社会秩序的经世致用之学,发轫于19世纪初叶。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由于强烈关注社会问题,找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在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延续学科价值,在西方国家被誉为社会医学。作为一门完全从国外引入的学科,社会学在我国最早是先贤藉以改造社会的工具,因此,经世济民便成为中国社会学最为鲜明的特色。严复先生对社会学冠以《群学肄言》,即寄希望借助于科学的法则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探究社会的功能,提出治理社会问题的方法;燕京学派的吴文藻、费孝通从社区研究做起,从解剖麻雀中透视整个中国社会,所谓差序格

2、局关系中的乡土中国;梁漱溟、晏阳初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从农村改革推动工业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李达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立足中国土壤,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诠释了社会学的另一个面向。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学恢复重建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学人兢兢业业的学术探索之路,延续了先辈的旨趣,展示了自身的智慧,但也出现了偏颇,需要引发我们反思。  一、立场转向:由批判到批判性建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严密关切中国改革试验场域中发生的一切,不仅固守住了传统阵地,而且还深入到国家和市场的核心区域,努力到市场中去看经济学家所看不到的东西,到

3、政府中去看政治学家所看不到的东西,到法院中去看法学家所看不到的东西,〔1〕利用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社会学经验性、现实性的学科品质再一次彰显。一方面,中国社会学者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流动等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社会学实证研究,建立了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机制,形成了中国本土的社会转型中层理论系列,为党和政府社会建设执政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学理基础;另一方面,以改版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为标志,社会学研究的规范性增强,研究水平在国内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其他

4、学科的肯定。〔2〕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大潮中,社会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始终以质量为本,培养的一批优秀青年学者正逐渐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生力军。无论是频频见于媒体的社会学话语显现的社会学概念生活化,各地大学学术报告讲坛上随处可见的社会学家的身影,还是政府决策中社会学因素的考量,中国社会学以其鲜活的色彩感染了经济增长中的中国社会,尽力将中国社会引向生活世界。  但与此同时,以批判现实问题为取向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占据了该学科的主要阵地,而且成为人们对社会学学科特质唯一的认知。虽然在全面推动社会建设的当下,有学者提出中国社会学应该以增促社

5、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为学科理念,〔3〕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社会学规范发展。然而,仅仅流于对社会问题的犀利话语和面对亟需解决的诸多社会问题束手无策的尴尬,成为中国社会学令人沮丧的现实写照。在网络成为我们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传播和情绪传导的情形下,是附和于大众媒介和舆论的谴责声浪,并以专家的姿态自居,剖析声色兼备的媒体显微镜下积聚的社会问题,为弥漫的暴戾之气推波助澜,还是冷静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学科实证的研究专长找寻社会事实的因果逻辑,富有创建地提供解决的途径和策略,真正成为解除病灶的社会医学家,甘愿做默默无闻、行远胜于言的学术良心,需要每一位中国

6、的社会学者的反思、抉择和担当。  中国社会学者从马克思现实批判精神中获取灵感,敏锐地发掘社会现实问题,自觉地追随鲁迅等公共知识分子的步伐,甘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都是无可厚非且应该鼓励的品质。但我们同样也不希望面对种种社会问题只有声讨。面对中国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不至于只能冷嘲热讽,而不见有识之士富有见地的一声呐喊。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末腐朽王朝的废墟上,尚且有魏源先生穿透时空的真知,在我们追求美好社会的征程上,怎能缺乏重立悬破或者重立轻破的知识分子群体?  社会学重建伊始,中国社会刚刚进入改革时期,社会问题随之扑面而来,于是带有应急意识的社会学研究

7、就地取材,先是跟进美国社会学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热潮,之后又从东欧社会变迁中反观中国的社会结构,但此间也产生了诸多.L.沉甸甸的社会学研究成果。陆学艺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孙立平教授的断裂三部曲,李强教授的倒丁字型社会结构为核心的碎片论,李路路教授阶层关系双重再生产模式,刘欣教授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等都颇具代表性。这些研究很好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型塑,因为它们是社会学者充分利用学科特长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证研究,发出的振聋发聩之声为社会学赢得良好声誉,一定意义上促成中央对于社会结构

8、尤其是城乡、行业、东西收入差距等问题的关注。但是,在这些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判断指引下,原本只是意在罗列社会变迁过程带来的社会代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