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63324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5
《张洁小说无为追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洁小说无为追求研究 张洁,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足以证明她的独特与厚重。早期的她一直以积极的参与精神来关注现时社会中国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的种种问题。像《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七巧板>等关于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妇女的人格和尊严、及职业妇女的感情和事业的问题:《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忏悔>《未了录》《漫长的路》等关于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及生存的意义的思考;《场》《沉重的翅膀》等对当时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干部体制改革的关注。与同时代抒写同题材的作家相比,张洁的这些小说“并没有新的故事,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有的,只是一颗执著追求真谛的心。”张洁通过小说建
2、构了自己的理想真爱空间,她曾经历无父疼爱的童年和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这两次失败一方面加重了她与周围环境的对立情绪,内心深处滋生出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开始以反抗的态度与环境相对抗:另一方面,这种深度的失望感又强化了她对完美的追求,使她内心总是处在完美与幻灭的焦虑中。近代英国文学批评家莱斯利·斯蒂芬斯曾说:“要创造伟大的艺术,必须将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放在世界的磨轮下慢慢碾碎。”通读张洁的小说,我们能感受到这追求的灵魂被世俗的磨轮碾碎时的所有痛苦和美丽的升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心被碾碎的过程,与此同时,所有的追求在那一瞬间显示了它的所有意义和内涵。 06年初出炉的《知在》更是将
3、这种追逐理想的“快乐并痛”推向了极致,将爱情、信仰乃至人类的生存指向了虚无。张洁在回忆历史过去、展演现在的过程中,揭示了“一个希望与无望、拯救与放逐、乌托邦与现实世界、未来与过去、生命与死亡共生”的悖论。从建构到怀疑、再到解构,这对于张洁而言无疑是“一种痛苦蜕变的完成”,由脆弱走向超然,由积极的追求到无奈的超脱,她将人的生存指向了宿命和虚无,也指向了无为和自然。 一、追求的代价:生命 《知在>以一幅面目模糊的晋画为线索和轴心,进而扩展到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这并非正史,而是野史)。虽跨越千年,但叙事并不拖沓,作者让现实直接跨越时空,截取了其中几段相互独
4、立而又依存的片断,向人们展示了追求的无奈和痴迷的荒诞。 小说首先由现代人叶楷文不经意间得到一幅画开始,并由守房老人在冥冥之中讲述了清末金氏姐妹与乔戈老爷之间的爱情纠葛。这个故事很老套,姐妹两个爱上同一个男人,而他又以惯用的伎俩摇摆于两姐妹之间,试图在最恰当的时机择取其一。作者并未在此进行传统上的道德谴责,这是因为金氏姐妹甚至包括乔戈老爷其实都是这场不幸爱情的牺牲品,苦苦寻求甚至是强求都未在爱情之战中获取最终的幸福。二格格与乔戈最终互相开枪,成为在彼此手中能交出生命却不能交心的冤家夫妻。痴迷地追求心中的爱情和婚姻,到头来得到的又是什么?猜疑、怨恨、还有手足的间离罢了
5、。二格格临死前内心告白,是一种不甘和悔恨,更是一种无处话凄凉的悲哀。苦苦追求、绑缚在一起的“爱情”最终烟消云散,死亡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最终的精神解脱、甚至是超脱。 这种残忍的追求似乎是人的一种共性,不仅会发生在中国,即使是在“八杆子打不到的美国”(P.166)也毫不例外,同样的追求,同样是孤注一掷。三格格的女儿安吉拉为了获得已婚男子约翰逊的爱,更是不惜一切手段:诱引、甚至是杀死其妻子。为爱痴狂的安吉拉终于被社会抛弃,而这份过于沉重的爱却使约翰逊避之不及。“痴”将沉溺于追求的人推向极度疯狂的边缘,甚至是推上断头台,但深陷其中的人往往认为这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似乎只有献
6、出生命才是最赤诚的,而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价值都已不再重要,执著似乎成了对人的一种反讽,追求中的坚忍更是成了走向反面的加速器,而人却依然在盲目寻求且不自知。虽说在这种悠长的凄苦背后隐藏着对爱的企盼与渴望,但追求爱情的结果却是以命绝世,虽是一种彼岸的解脱,更是一种无语诉说的凄苦。 同样的痴迷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千年之前的红尘男女。西晋皇后贾南风对权力的欲望和对一痴的爱恋在宫廷政变中显得更加飘忽不定,凄婉动人。在一痴的眼中(这里一痴的声音便代表着隐秘的叙述者的声音。也代表着作者的声音),这位被抛入宫廷争斗的女人是何其不幸!威严、木然、冷漠背后掩藏着不能与人言说的恐惧
7、、苦恼,无人疼爱,甚至不能像普通女人那样哭泣。叙述者此时让人物自己跳出来,让贾南风肆意地谈论着时世和历史对她的不公:随便翻开有关西晋的书籍,我们都可找到对贾南风的负面评价“妒忌多权诈”、“性酷虐”、“荒淫放恣”,这位历史上并非红颜的“祸水”在张洁的小说《知在》中得到了彻底的“翻案”。女人独有的辛酸使她的叙述几多凄凉!那幅画就是一痴眼中的贾南风,这个政治漩涡中的女人的所有身不由己:“心狠手辣的阴谋;捉襟见肘的伎俩:面对你死我活无可奈何的挣扎;狠下毒手时的彷徨犹豫:四面楚歌时的孤立无援……”(P.202)因有人“知”而“在”,贾南风最后的死亡是何等的欣慰,又是何等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