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1920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4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实践与新课改之承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叶圣陶的语文教育实践与新课改之承继研究摘 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拿今天的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来看,他的思想仍不为过时,反而让人有历久弥新之感。本文就此展开,也许给语文教育的同仁们一个启示。关键词:语文教育 生活本源 新课标 教材一、坚实笃定的语文教育实践经历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语文教育史上贡献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语文教育家。叶氏幼
2、年时即受家教甚严。四五岁就开始识字、写描红纸;6岁进私塾时,已识字3000左右,字也写得秀丽。14岁进苏州公立中学(即草桥中学),受教于著名南社诗人胡石予,与顾颉刚、王伯祥、吴宾若、范烟桥、郑逸梅等同窗。中学毕业后,家里无力支持他升学读书,遂于1912年开始任小学教员。五四运动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进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在20年代,叶氏还先后于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神州女学、福州协和大学、景贤女学、
3、立达学院等校任教。1930年底,叶氏从商务印书馆转到开明书店任编辑。此后20年,除在抗战期间一度就任武汉大学教职和在四川省立教育科学馆任专门委员外,他一直在开明书店负责编辑工作。1949年初,到华北人民政府工作,任教育部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先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副署长,后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主持全国教材编审工作。1976年后,任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并被聘为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叶氏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语文教育事业奉献了
4、他的一生。他毕生的工作与实践经历,为他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予”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
5、再强调的。叶老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叶老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要实现“教是
6、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9'CLA'1.1)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关于写作,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
7、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论写作教学》)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
8、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叶老认为,语文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