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0000
大小:92.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5-04
《刑法中故意犯罪规定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刑法中故意犯罪规定之研究 一、故意犯罪的立法背景 关于故意犯罪,新中国历次刑法草案的规定大同小异。第一个刑法草案-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7月25日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8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便是:“故意的犯罪行为,系指犯罪人明知自己行为之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者”。一开始就将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浓缩在“危害社会的结果”上。此后诸项草案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的称“危害结果”,有的称“社会危害结果”[①],但都未偏离最初的定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室1957年6月27日提交
2、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即刑法草案第21次稿)中,故意犯罪的定义在表述上已经和1979年刑法规定基本相同。该草案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与1979年刑法相比,除了后者在“是故意犯罪”前加上了“因而构成犯罪的”几个字外,其他内容完全一致。在探讨如何修改和完善1979年刑法的过程中,有人对如何完善犯罪故意的规定提出了看法。如有人认为,应当将1979年刑法第11条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修改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
3、,是故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虽不希望但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也是故意。”另有人则认为应当修改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追求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还有人认为,认定故意犯罪必须以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社会危害性具有明确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只要证实行为人具有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能力即可[②].但由于这些观点有的不够成熟,有的有欠合理,均未能出1979年刑法规定之右,故没有被立法机关采纳。在1997年刑法中,一字不差地沿用了1979年刑法关于
4、犯罪故意的规定。 二、本条中“明知”含义的理解 对本条中的“明知”,要和刑法第15条中的“预见”一词对照起来,才能够准确理解。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所谓“明知”,即明明知道[③].所谓“预见”,即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④].两者都有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故意犯罪中,即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预先料到的含义。但是,二者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转变为现实的估计是不同的。在本条中“明知” 刑法中故意犯罪规定之研究 一、故意犯罪的立法背景 关于故意犯罪,新中国历次刑法草案的规定大同小异。第一个刑法草案-中央
5、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1950年7月25日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8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便是:“故意的犯罪行为,系指犯罪人明知自己行为之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者”。一开始就将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浓缩在“危害社会的结果”上。此后诸项草案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的称“危害结果”,有的称“社会危害结果”[①],但都未偏离最初的定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室1957年6月27日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即刑法草案第21次稿)中,故意犯罪的定义在表述上已经和1979年刑法规定基本相同。该草案规定
6、:“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与1979年刑法相比,除了后者在“是故意犯罪”前加上了“因而构成犯罪的”几个字外,其他内容完全一致。在探讨如何修改和完善1979年刑法的过程中,有人对如何完善犯罪故意的规定提出了看法。如有人认为,应当将1979年刑法第11条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修改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虽不希望但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也是故意。”另有人则认为应当修改为:“明知自
7、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追求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还有人认为,认定故意犯罪必须以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社会危害性具有明确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只要证实行为人具有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能力即可[②].但由于这些观点有的不够成熟,有的有欠合理,均未能出1979年刑法规定之右,故没有被立法机关采纳。在1997年刑法中,一字不差地沿用了1979年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 二、本条中“明知”含义的理解 对本条中的“明知”,要和刑法第15条中的“预见”一词对照起来,才能够准
8、确理解。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所谓“明知”,即明明知道[③].所谓“预见”,即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④].两者都有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故意犯罪中,即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预先料到的含义。但是,二者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转变为现实的估计是不同的。在本条中“明知”的情况下,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例如,甲在盗窃一小商店后,为了毁灭罪证,又放火烧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