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40295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分析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Discen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不干扰腰椎生物力学结构、并发症较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我们自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采用美国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9例,治疗结果汇报如下,并结合文献分析6例疗效欠佳的原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9例,其中男91例,女98例;年龄22~71岁,平均48.3岁。病程1周~12年,其中髓核脱出16例(均为在外院经按摩治疗失败所致),伴侧隐窝狭窄31例,2个间
2、隙及以上间盘突出23例,其中1例给予L4~5双侧开窗及L5~S1单侧开窗。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8个月。1.2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成功后患者俯卧于脊柱架上,消毒铺巾,在病变间隙层面、紧贴棘突插人定位导针,用C型臂X线机确认。切开皮肤长约1.6cm,剥离椎旁软组织,暴露椎板后逐级置人扩张管,固定工作通道,连接影像系统。分离、咬除黄韧带及部分椎板,显露硬脊膜及神经根,暴露突出物,用手术尖刀切除视线中的突出物,用髓核钳取出髓核,用反向刮勺将对侧的突出物先推入椎间隙,再用髓核钳取出。探查清理神经根通道,用自备长针在椎间隙注入庆大霉素,冲洗、止血后拔除工作通道。若患
3、者为双侧根性症状,则采取单切口双入路法,即在完成一侧手术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侧手术步骤。切口内置橡皮引流片,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静滴抗生素3d,常规脱水剂及适量激素治疗。术后3d带腰围下床活动,并行直腿抬高锻炼,3d出院,2周后腰背肌锻炼,半年内避免弯腰负重。1.3结果本组18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随访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8个月。依据《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讨论会纪要》推荐的疗效判定标准[2]评价,优:术前症状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均恢复,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术前症状大部分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
4、大部分改善,基本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差: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本组中优173例,良10例,差6例,优良率为96.8%。本组中6例效果欠满意,其中2例患者合并有腰椎失稳[3],术前X线片已提示腰椎不稳,但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进行融合;1例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到位出现神经根黏连;2例患者出现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1例患者腰背肌萎缩后出现慢性腰痛。本组患者中无诊断错误及误诊,无术中定位错误,无术后椎间隙感染,无同一间隙突出复发病例。2讨论通过对病人术后的随访分析结合复习相关文献,对有可能造成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欠满意的原因分析如下。2.1适应证选择不当ME
5、D最初是为单纯椎间盘切除而设计的,其最佳适应证为:a)以根性痛为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b)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术后原节段对侧复发者;d)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症和(或)神经根管狭窄症。但随着技术和经验的提高,以及一些特制设备的增加,逐渐扩大了MED手术的适应证。有学者报导[5],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等采用MED治疗仍取得了满意疗效,但作为新开展此项技术的医务人员应慎重,应从简单入手。本组患者中巨大突出及后纵韧带骨化8例,手术后效果评价为优。MED没有明确的手术禁忌证,但对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滑脱、开放手术后复发等应列为相对禁忌证
6、,另外对老年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应慎重。2.2误诊过分依赖CT而不充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体查是造成误诊及漏诊的主要原因,有文献报道因查体不详细而将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所以术前一定要重视询问病史及进行仔细、严格的检查。切记:影像学检查始终属于辅助检查,不能过分依赖,要结合临床表现慎重诊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进行MRI检查。2.3定位错误均为术前阅片不仔细,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基础。虽然许多医生知道术前贴金属片或棘突注射美蓝与术中叩击椎板、夹提腰骶段棘突结合起来以准确定位,但往往忽视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术前摄范围足够大的X线片,这既可以在无变异
7、的情况下从平髂嵴定位L4~5间隙,更可借此来明确有无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等变异[3]。2.4马尾神经及神经根腰部长期行按摩、牵引、硬膜外封闭等非手术治疗,术中会发现硬膜及神经根黏连严重,手术困难,可能在夹取髓核时过度牵拉神经根致伤。在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时,穿刺定位、椎板外软组织剥离、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的每一步骤都有可能损伤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在切除黄韧带之前处理椎板、关节突内侧缘及棘突根部,这样黄韧带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损伤硬脊膜。由椎板下缘剥离黄韧带时,一旦看见硬膜或椎管内脂肪,应改用神经剥离子,确定硬膜与黄韧带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