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9678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我国双语教育中的文化目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双语教育中的文化目标一、我国双语教育中文化目标的缺失 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专家学者以及双语教育工作者似乎已经达成了如下共识:我国开展双语教育实验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正如华东师大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所言,“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需要,更不是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双语人才,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1] 2004年9月24日,《文汇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五成外企管理人才
2、跳槽解密”的文章。文章称,有经济学者对浦东33家著名跨国企业就业的中国MBA人员进行了为期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不少年轻、高学历的管理人员由于文化冲突被迫离开公司。[2]应该说,这些MBA人员,其英语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然而,由于文化碰撞和冲突,最终不得不辞去工作。如此尴尬的结局为我国正在实施的双语教育敲响了警钟:重视双语教育的文化目标刻不容缓。 反观国内有关双语教育目的的探讨,惟独缺少了“文化”这一维度的考察。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深受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武器,人们利用它只是为了日常交际和交流思想;语
3、言的交际过程被简化为:“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隐藏其间的文化元素则完全被人们忽略。 二、语言与文化的“深层通约” 语言的产生滋生于文化现实的沃土。人们通过感知,即依靠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闻觉乃至直觉的主观心理,对外部的文化环境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联想,最终形成概念,而后以语声化的形式反映在语言之中。因此,语言与文化现实密不可分。 1.词汇与文化环境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代表了其所属国家或民族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文化因素。以“雪”为例。爱斯基摩人终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他们对雪的观察感触异常细致、真切。对他们而言,冰川的雪、地上
4、的雪、融化的雪、飘落的雪、早晨的雪、夜间的雪等等竟是如此不同,根本无法用一个词予以概括。同理,在日本等沿海国家,人们表达“鱼”的词汇就异常丰富;而在阿拉伯语中,目前还保留着几十个与骆驼有关的词语。 词汇还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例如,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语言中一般无树、鱼、鸟等抽象的属称,他们宁愿对每一种树、鱼、鸟命名;他们的语言几乎没有抽象性的形容词,如硬的、热的、圆的,却用具体物象的隐喻方式来表达,如“像石头一样”表示“硬”,“像大腿一样”表示“长”。土著人的语言为什么如此偏重具形思维呢?人类学家发现,渔猎文化生存形态中的土著人以
5、及原始人类,从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都与自然融为一体,各种动植物以其最具体、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他们面前。识别这些具体的动植物比抽象概括更为重要。因此,生存的需求迫使土著及原始人偏向具形思维,并且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构造。 即使追溯到现代,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使人们存有异质的思维方式和隐喻联想,反映的词汇也迥然不同。例如,莎士比亚有首著名的十四行诗,开首是“ShallIparetheetoasummer'sday”。在这首诗中,他把爱人比作夏日。之所以有这样的比喻,是因为英国的地理气候使得其夏日是一年四季中最为怡人的季节;而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酷暑
6、难当,因此很难想象有如此的比喻。据此,有人认为原诗中的“summer”无法译成对等的汉语,笔者却认为完全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不过,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解释。这样,非但不会造成误解,反而容易加深学生对英国地理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句法与文化心态 句法不同反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心理。有专家分析,汉语句式倾向“内查反省”,英语句式倾向“责任外托”。 例如,汉语中的句式排列是对现实的临摹,英语句式则浮动于现实之上。如“他坐飞机到这儿”这个句子,“坐”和“到”同为谓语,只分先后,不分主次,反映了汉语句法与经验同构的自然文化心态。 3.东西方语言
7、中的隐喻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喻性语言中,人们会用本土文化中一些常见的事物来设喻。例如,汉语习惯以“瓜子脸”、“樱桃小嘴”等形容女子的长相,而英美人则分别用“heart-shapedface”(心形脸)和“apricotlips”(杏般小嘴)来表示;中国人说“米黄色”,而英美人则用“奶黄色”(creamy)代替,究其原因,可能大米是中国的主食,而奶油则是英美人的主要食谱之一。 在英语文化中,“战争隐喻”经常出现在语言表达式中。例如:“Hercriticismisrightontarget.”“ontarget”(中靶)是军事术语,汉
8、语的翻译“她的批评击中要害。”虽然意思准确,但其中的“烟火味”也消失殆尽。 4.语言与文化的函数关系 语言有时是文化的函数符号,即随着社会文化的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