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9015
大小:6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职业教育的校企博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的校企博弈职业教育的校企博弈世界上没有一家学校能够独立完成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的夏天过去了一大半,一直在为校企合作忙碌的孔令伟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但很快,他又要为迎接新一批的实习生进入实训基地忙碌起来。孔令伟是河南省一家装饰公司的掌舵人,也是河南省建筑装饰行业校企合作企业联盟的秘书长。2007年起,他做起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生意。 现在不仅职业院校培养人才需要搞校企合作,企业发展也需要。孔令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职业教育本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是培养出高度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2、,很多技工学校都是由企业创办。 然而今天,校企合作的整体状况却并不那么亲密无间。 在校方看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强,即便参与也更多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如低成本地获取劳动力、拿政府的经济补贴或者收取一定的实习费。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对企业应多些理解。 我们是做企业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是我们在使用。但是,建什么样的学校、开什么专业不问我,谁来当老师、应该教什么也不问我们。最后又凭什么要求我们支持?曾有企业家坐在杨进的对面这样质问道。 本是相辅相成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究竟在为了什么而博弈? 黑板上种不出好田 回溯近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150年的发展历程,起点即是1866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办的马尾船政学堂。 马尾船政学堂是典型的企业办学,之后企业也一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杨进告诉本刊记者。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上海信校)就是1959年由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的前身创办的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信校校长邬宪伟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好的职业技术教育一定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举办的,世界上没有一家学校能够独立完成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但是,在2000年前后的机构改革浪潮中,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国家要求公有制企业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这其中既包括企业承担社会公益性事业所占用的资产,如中小学校、医院等;也包括
4、企业自身经营服务所占用的非经营性资产,如研究所、职工培训学校等。 在杨进看来,当时的做法难免有些一刀切:普通中小学校确实已经成为了企业负担,但我认为职工培训学校并不是企业的负担。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技术工人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下降,职业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一度成为低质教育的代名词。 在杨进看来,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学校化和课程化的问题,这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属性和规律,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行不行、技术过不过硬,是要进入企业,通过生产实践检验的。 因此,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实践,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角色不应该被削弱。 想要种出好田
5、,就一定要下地试他几年。黑板上是种不出好田的。杨进强调。 实习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 但对于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把校企合作做好仍然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多位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目前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建实习基地的层面。 在2007年专门做职教实训之前,孔令伟的建筑装饰公司就与多家职业学校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而那时的合作就是每年为学校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并没有其他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杨进认为,建实习基地是最基础、最容易的校企合作。 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完成规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这种校外实习的方式又可以节约教学成本。而企业接收实习生,实际上是以较低
6、的成本获得了简单技能劳动岗位的劳动力,还可以从中挑选出技能水平适合企业发展、职业道德好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需要。 但同时,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比如,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和学生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企业往往不愿意为此投入更多。而学校又对实习过程缺少监管,学生在企业从事何种工作、劳动强度如何、安全措施有哪些、实习效果怎样,学校很难掌控。 最终,往往是学生沦为企业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而专业技能提升有限。 杨进认为,校企合作应该摒弃这种浮于表面的实习基地式合作,探索真正深入有效的合作模式。 企业:投入太大,回报太小 而对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确实是
7、一件投入大、见效慢、收益不明显的事情。 全球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商奥地利恩格尔集团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恩格尔)从2013年开始与上海信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 从第二学期开始,上海信校的学生每学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恩格尔度过学生在公司既是企业员工,要进行生产劳动;又是学生,要学习专业课的理论和实操训练。恩格尔公司校企合作负责人李桃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李桃仙告诉本刊记者,公司在创建教室和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就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