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

ID:9638234

大小:6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4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_第1页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_第2页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_第3页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_第4页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内容提要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健全的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格局和秩序,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学术派别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即每一个思想、文化学术的派别都得到应有的评价,既不肆意夸大,也不着意贬抑,在一个整体中实现、获得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现实的思想、文化、学术生态,距离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民族学术的理想还很遥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国学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含有内在的现实批判性的概念。  关键

2、词新国学五四新文学学术格局    1    应该说新国学的概念,是很容易被误读的。我自己就曾经望文生义地认为,王富仁先生提出新国学,就是要站在他一贯坚守的五四新文学的立场,对传统国学进行新的研究与阐释,以和新儒家区别开来;我是赞赏这一努力的,只是因为不在兴趣范围之内,也是自己的学力所不及,就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一些年轻朋友却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怀疑,以为这意味着王富仁从原有的新文学、新文化立场有所倒退。  但这都是误解,而且是不应有的。因为只要认真读一读他的这篇《新国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这些想当然的理解就

3、会不攻自破。可悲的是,我们却不愿意沉下心来读原文原著,弄清提倡者的原意,只凭借想当然而妄加猜测与评论。  《论纲》早就开章明义:新国学不是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的旗帜和口号,而是有关中国学术的观念①。这就是说,王富仁提出新国学的概念,并不是站在某一个学术流派的立场上,而是立足于中国学术的全局发表意见。作为一个学人,王富仁当然有他的学术立场,如他在许多文章中所表露的,他是坚定的五四新文学派,用他在该文中提出的概念,他是属于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派的;而且在我看来,这一立场是不会变的,就在这篇《论纲》里,他

4、也强调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中国现当代学术存在的依据,也没有我们这些从事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的存在依据,但维护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却不是他的《论纲》的任务。他提出新国学,是要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和独立性,这是他的新国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因此,他所谓的国学,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学术,是中华民族学术的同义语。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将国学(民族学术)内部,长期被视为势不两立的各个派别,联系为一个整体,建立一个超越性价值标准,也就是在一个更大的统一体中,建立自我和自我对立面共享的价值和意义。王富仁说:我

5、把参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存在与发展的中国学术整体就视为我们的国学。  这样,他的新国学就和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区分开来。首先是外延的扩大:传统国学,始终把目光限制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范围内,而新国学却是强调所有用汉语言文字写成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应当包含在我们的学术范围之中,同时,中华民族内部的各少数民族成员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对本民族文化或汉语言文化进行的所有研究,理应属于国学的范围。概言之,王富仁是把国学理解为由民族语言和民族国家这两个构成因素构成的学术整体,因此,他强调,他的新国学的概念,不是规定性的,而是构成性的,这正

6、是新国学和传统国学的内在的质的区别所在。传统国学是有先验的规定性的:不仅它是在中西二元对立的学术框架中与西学相对立的一个学术概念,而且包含着一种先验的价值评价,一种必须战胜、取代以至吃掉对方的学术冲动。而这正是新国学所要超越的:它要避免绝对对立,希求建立互动的学术体系。因此,在王富仁的新国学体系里,他所说的学院文化、社会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各自内部的各种派别,都是在矛盾、论争中同存共栖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王富仁的新国学概念,对他自己所坚守的五四新文化、社会文化立场又是有所超越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

7、一种包容。这其实也正是他的新国学概念和传统国学的关系:不是对立、取代,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超越和包容。.L.  这同时决定了他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强调全局的、宏观的把握,着重于理论概括和整体归纳。而这样的研究,在当下中国学术界也是最易遭受非议,甚至是不合时宜的。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有过宏观研究的热潮。王富仁当时就是这一学术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我曾在一篇题为《我们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里指出,宏观、综合研究的兴起是80年代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②。90年代以来,人们批评浮躁,提倡沉潜,强调继承,主张下力气解决各学科的

8、具体问题,这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沉湎于具体对象的微末的细节,显示出一种小家子气。记得在90年代末,王富仁先生就在《李怡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序》一文里提出批评,强调总得有点理论深度,有个居高临下的气势,有个囊括一切而又能分辨出其不同等级、不同个性的框架。我也写过一篇《我们欠缺的是什么》的短文,予以呼应,提出我们不但要培养钱钟书这样的大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