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2080
大小:7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4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关键词:童心李贽自然文学创作本性他们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说,也就是李贽的“童心”说,正是“第二次天真”和“童心”说,使作为成人的作家,“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这看起开是对立的,但文学艺术的创造要的就是这种双重视角。他以十分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但同时他又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生活,充分地展现生活的充满情趣的方面。所以作家的真正的创作,总是有一种“健康的倒退(复归)”,即从二级过程推回原初过程,从意识推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或者说这是一种“溶
2、合”,正是这种“倒退”或“溶合”消除了上述的悖论,从而进入了创造的境界。李贽(公元1527-1602)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学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李贽的思想学说有着属于未来的东西,它无疑可以成为建设现代新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在文学理论上,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前人对此已有不少研究,但多偏重于阐述它对孔子和宋明理学的批判,以及它的解放思想的性质,对其丰富的美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研究得不够。本文拟把李贽的“童心说”作为一种创作美学来把握,并将它与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思想相比较,力图通过这种比较,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文学的
3、本性,同时也阐述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迪意义。(一)“童心说”的理论假设和美学内涵“童心说”产生在晚明时期,嘉靖中叶以降,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其结果是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李贽的“童心说”就在这股思想潮流中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应运而生,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文学发展的必然。
4、“童心说”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自然本性论。它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真,所以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肯定“童心”,认为“童心”作为“心之初”,是“最初一念之本心”(1),这是未被外在的环境所污染的,它“绝假纯真”,作家若是能保持着“童心”,就保持了倾向于真的自然人性,因此,他认为“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2)这就意味着,只要自然的童心常在,就有真纯之心常在,那么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采用任何文体都没有什么人不能进行文学创作,以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这就把“童心”看成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最佳审美图式,看成是创作的最佳
5、准备。反之,“童心”一旦被蒙蔽,人性中倾向于真的态势也就改变,人就成为假人,人既然是假的,那么无论干什么都假,创作也必然是虚假的。“童心说”的第二个理论假设是,作为创作的最佳准备的“童心”的丧失,是由于理学及其传播所造成的,李贽说:“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3)这里所说的“道理”是指宋明理学,这从他的著作中对宋明理学的厌恶中可以推见,所谓“闻见”则是指在理学思想统治下的人们关于“三纲五常”的文化适应,也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系统的社会性普及。这就不难看出,李贽认为,作为儒学的精致化的理
6、学一旦进入人的心中,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时,“童心”也就被蒙蔽或完全丧失了。所以为了保持“童心”,就必须谨防僵死的理学思想对心灵的侵蚀,使“最初一念的本心”永久鲜活,永远保持倾向于真的自然的状态。这两个理论假设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返回自然这一核心思想使“童心说”的丰富的美学内涵显露出来:第一,贵真反假。文学艺术要求真善美,但在中国的文论传统中,不同的学派在真与善问题上各有偏重,儒家以善为美,孔子论<诗>特别标举“诗无邪”,强调“兴观群怨”和“事君”、“事父”,对文学的“真实”的要求被放到很不重要的地位,把“善”作为衡量文学的首要标准。道家以真为美,老庄崇尚自然
7、,因此对人对事,都讲一个真”字,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4)不以人杀灭天性,就能返朴归真,“真”在道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真与善之中更强调“真”的意义。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这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5)作家应是“真人”,他们创作出来的文学当然也以“绝假纯真”为标准。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从学术的背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