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ID:9631833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1页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2页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3页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_第4页
资源描述:

《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微文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公益等以微为主体的新生事物的迅速传播,微文化应运而生。2010年,微文化首次成为年度热词被公众所熟知。2010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宋守信教授的论文《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是我国关于微文化研究的第一篇专业学术论文。随后的几年,微文化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议题,各种相关研究如春笋般破土而出。2013年11月15日,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微时代微文化学术研讨

2、会。2015年1月14日,微文化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评选)。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微文化正日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梳理自2010年微文化成为年度热词以来这六年间微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微文化研究现状  为了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当前学界关于微文化的研究现状,我们以2010年2015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中国期刊网(KI)全文数据库,以微文化作为篇名和关

3、键词,在高级检索条件下分别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成果238篇。通过删除重复发表论文、会议报导、书评,排除与微文化研究不相关论文等人工处理后,得到有效期刊论文151篇,硕士论文5篇。因迄今为止未见学术界关于微文化研究的相关专著和博士论文,且考虑到硕士论文的成果部分已反映到期刊论文中,所以本文仅对151篇期刊论文运用三是微文化兴起的原因研究。微文化的兴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学者们对此也展开了探讨。于安龙、刘文佳(2014)认为微文化的兴起是各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微文化兴起的客观条件;现代竞争压力增大,生活节

4、奏加快是微文化兴起的社会条件;大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表达欲望强烈是微文化兴起的主观条件。[8]王小燕(2015)则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微文化兴起的原因:第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第二,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的盛行;第三,信息接受习惯的变化;第四,个体表现欲望的增强。[9]  四是微文化的价值研究。如果一种文化没有价值,它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关于微文化的价值,大多数学者都予以了肯定,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具体的阐述。马衍鹏、张果(2010)最早指出微文化的价值,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传播现象为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传播视角。[10]而李峰

5、(2012)则认为:微文化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价值,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体现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对人权的尊重。[11]胡纵宇(2014)指出微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关注社会与普通人的人生问题,引导人们反思和批判自己的社会生活,建构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寻求自我认同。[12]此外,也有学者分析了微文化的消极价值,认为微文化中出现的话语霸权、公共性减弱、理性缺失等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13]  五是微文化的影响研究。面对微文化的迅猛发展,已有学者注意到了微文化的影响并做了初步探讨,但目前研究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生

6、,主要原因是很多学者认为,大学生一直站在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也是微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因此他们受微文化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广泛。学术界关于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钱菁(2015)认为,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14]欧阳锐、施源德(2012)指出,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15]其次,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微文化对大学生的群体性格和心理特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

7、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16]张海霞(2014)则提出了微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微文化发展方向,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7]再次,微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郑富兴(2013)指出,微文化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参与性,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容易带来价值观念的异化。[18]华学成(2015)认为,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重把握微文化的内涵特点,抓住机遇搭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为促进综合教育水平提升发挥积极作用。[19]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综合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到,自2010年以来,

8、国内参与微文化这一现象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也日益开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研究还存在着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