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0364
大小:28.87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0-22
《铁肩辣手,乱世飘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铁肩辣手,乱世飘萍 【吴越之英,报界之雄】 1886年,邵飘萍生在浙江东阳一个寒儒之家。据传,“飘萍”二字乃是他到北京后所用笔名,意为“人生如断梗飘萍,有何不可?”其父邵桂林是他的启蒙先生,常年奔走于垄头和乡间,又常以民间讼师的身份替人写诉状。是以邵飘萍也从旁耳?目睹民间疾苦,陶融出了嫉恶如仇的性格。 1899年,在邵桂林的督促下,14岁的邵飘萍从金华前往杭州考取秀才。后在父亲友人的资助下,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后,邵回金华中学堂任教员,兼授国文历史,兼在长山书院任教,为时三载。毕业那一年,他有了首次婚
2、姻,妻子沈小仍先后为其生下二子三女。在金华中学中,有一位学生日后与其师一样,成为著名报人,那就是曹聚仁。邵飘萍年少英俊,才气卓越,在金华这样的小地方当然出类拔萃。为此,他赢得了一位金华美女的芳心,这就是他日后的妻子汤修慧。 “浙高”时期是邵飘萍一生重要的积累阶段。在杭州读书时的他,成绩好,书法好,文章写得好,琴也弹得好,就是不爱好体育运动。他喜欢写稿,常出外采访,连鸦片馆也去,文章写得又快又好,深得大家推崇。在“浙高”,邵飘萍与邵元冲(翼如)、陈布雷并称“两邵一陈”。陈布雷后来有言:“我们浙江高等学校有著名的‘两邵’
3、:一是翼如,一是飘萍。若论才气横溢,飘萍自亦不弱;至于清正亮直……那就要以翼如为不可几及了。”邵飘萍为他取了“陈布雷”这个笔名,从此,这一笔名广为人知,而原名“陈训恩”反而鲜为人知了。1908年春,杭州各公私立学校召开联合运动会,校内外人士均可报名,不少社会名流也应邀前来观光。邵、陈及张任天皆不爱运动,当然就都没有参赛。但他们又不甘寂寞,三人一合计,干脆办了张《一日报》,陈任编辑,邵、张为访员(记者)。报纸面世后,大受欢迎。 邵飘萍回金华任教期间,仍在继续撰写地方通讯,并被《申报》聘为特约通讯员。金华虽也人才辈出,毕
4、竟地方小,水浅鱼大,无法满足他的办报诉求。于是他辞去教职,再度来杭。遍览杭州的报纸后,他找到了《汉民日报》报馆(该报受浙江省军政府资助),拜访其社长杭辛斋。二人一见如故,随即决定联手共办该报,杭任经理,而邵为主笔。由此,邵飘萍开始了他职业报人的生涯。 1912年初,杭辛斋当选为国会议员,不久赴京任职,邵飘萍从此开始主政《汉民日报》。由于他在报上抨击时弊,批评权贵,昔日袁世凯尚为清廷内阁总理大臣时,邵飘萍就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他还预言:“帝王思想误尽袁贼一生。”宋教仁遇刺后,邵飘
5、萍更揭露此案的诡秘之处是“瓜蔓藤牵,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这种立场使《汉民日报》在政治风波中容易受到冲击。“二次革命”失败后不久,邵飘萍便被构陷入狱,《汉民日报》亦随之被查封。邵飘萍锒铛入狱后,妻子汤修慧设法营救他出狱,为躲避袁氏党徒的继续迫害,他撮资东渡,开始亡命日本。 1914年,邵飘萍同东京政法学校的同窗潘公弼、同乡马文车共同创办了一家东京通讯社,用中文向国内各报尤其是京沪著名报纸发稿,内容以国际和外交新闻为主。由于对中日秘密交涉中的“二十一条”的曝光,通讯社声名大噪,却也引起了日本警察厅
6、的注意。在日期间,邵飘萍邂逅了章士钊,还结识了中共的两位先驱――陈独秀和李大钊。1915年,邵飘萍拟往上海一行,行前在东京采访了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邵飘萍询问其对帝制的态度,陆极力搪塞,表示“不能有态度”。邵问及日本在袁世凯帝制运动期间,对中国的态度是否以利权为转移时,陆支支吾吾,表示“余对于此事早有报告,所谓以国家为孤注,以元首为孤注”,但又表示对国内帝制派不解。在邵的一再追问之下,陆流露出对外交生涯的倦意,表示辞职后欲在西湖结庐小住。说来也巧,仅四年后,五四运动爆发,这位“资深外交家”果然下台。 1916年春,邵
7、飘萍应友人之邀返国,开始受聘于上海《时事新报》,并为《申报》《时报》等报馆撰稿。当时的上海乃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商埠、大都会,亦是中国报业之天堂。邵飘萍春秋鼎盛,下笔极勤,往往一日能写数篇时评,很快就成为上海报界极看好的新秀。《申报》别具慧眼,特聘邵飘萍赴北京任特派记者――特派记者在当时是个新事物,《申报》派往北京的首位大牌特派记者是黄远生。黄虽英年早逝,但在北京很快打开了局面,该报的当家人史量才尝到了甜头,乃用重金加派了几位特派记者,其中特别看重的就是邵飘萍。 【北大新闻学导师】 1916年8月,邵飘萍开始了他在京十
8、年的新闻生涯。 邵飘萍下决心要自己办报。这一方面是因为与上海《申报》总馆难免有矛盾,另一方面,是当时国内各家报纸几乎无一例外是党派报纸,而邵飘萍希望办一份有影响、独立的民间报纸。于是他辞去旧职,与友人联手,共同创立了一份报纸――《京报》。1918年12月,他在《申报》上的《北京特别通讯》也就此终止。 当时,在蔡元培治下的北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