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

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

ID:9595691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_第1页
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_第2页
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_第3页
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社会潜规则成因的伦理探析历史学者吴思先生在对中国古代官场文化规律总结中首次提出了潜规则的概念。所谓潜规则,就是正规则之外的非制度化的规矩,它是隐蔽的、私下的、潜藏的,但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则。潜规则往往比正规则更有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处理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策略。潜规则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和普遍性,它存在于官场、行业,乃至于人心。面对潜规则,你可能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任何人生活在真空环境中,潜规则常常是我们行事自觉不自觉的一种选择。  美国伦理学家哈特认为,在复杂的情形下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时,需要怎么做和如何去做,而且

2、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将比较价值观和决策性假设应用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断言一个人进入了伦理困境的世界。困境往往要比困难的外延性宽泛而苛求。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在伦理道德方面产生两难困境,这种困境又难以通过社会正规则有效地消解,为了应对这种两难困境,一些人选择了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奇特现象,不会被正统承认,但既然是一种规则,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因为攸关当事人的利益,不能不遵守;同时慑于正规则的威严,它又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能意会而不便言传。潜规则并非都是负规则,对其评价不宜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潜规则可以分为无害的

3、和不良的两类。一般来说,社会大众所说的潜规则属不良潜规则。无害潜规则是对正规则有益的补充或矫正;不良潜规则偏离或对抗于正规则,它弱化了公民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消减了正规则的公信力,破坏了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对社会潜规则我们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伦理文化。  潜规则的形成和存在的原因相当复杂,它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土壤。社会潜规则的基本问题是伦理问题,所以有必要从伦理层面对其进行反思。  一、知行脱节的矛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实现统一后,吸取周朝中央被诸侯架空

4、的教训,沿用了秦国的郡县制,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以后的两千多年,虽有反复,但总体架构未变。本文由.L.收集整理这种制度的好处自不待言,但其害处却深隐其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保持全国统一,中央要求治理模式和政令全国一致,但各地自然、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很难做到按照统一政令的要求治理,但迫于威严的政令和考绩又不得不执行,然而其施行的效果往往与要求大相径庭,于是就产生了理想化的制度与不成熟的管理的矛盾。为自身利益,一些地方官员采取虚与委蛇的态度,表面上遵守中央政令,但实际上却结合地方实际予以变通,在中央政令与地方实际之间,中央利益与地方利

5、益之间搞平衡。由此逐渐在正规则之外形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也就是在不触动正规则尊崇地位的情况下予以变通甚至另搞一套。虽然潜规则是对正规则的偏离,但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对此很难进行全面监督;同时,又因为潜规则符合地方利益,能够消弭矛盾,也使变通因不易暴露而平安无事。即使个别变通被发觉,只要无关大碍,中央也往往不予深究或予以默认。因此,对潜规则很难做出或臧或否的性质评价,它可能是无视中央利益的地方保护,也可能是对不符合本地实际的中央政策的矫正,或是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的调和,再或是官员之间对共同利益的官官相护。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官场文化的一种耐人寻

6、味的现象,这就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当然,在正规则与潜规则直接发生碰撞时,官员必然会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潜规则在政治上是实用主义,在道德上则是机会主义。  二、理想化的道德要求与世俗道德标准的矛盾  汉初,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要求,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主流。儒家的学说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宋代以后经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整理、发扬,儒家礼教更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宋明理学强化了儒家道德学说中的理想成分,并把它推到了极致,其借助于皇权广泛传播,使其成为官员考

7、绩和民间臧否人物的道德标准。  人的素质和自身情况各不相同,对其要求也应根据实际有所区别。道德标准既应有最高的理想标准,也应有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世俗标准。对普通人,应当要求其至少要遵守道德底线,更高的道德要求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差别对待。官员的道德标准应高于普通百姓,但也不能脱离实际比同完人。虽然可以要求每个人都向完人学习,但也要循序渐进,不能求全责备。如果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标准用来要求普通人,不仅客观上做不到,还会因为种种顾虑而使人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实际上,正是这种理想化的道德要求,与世俗管理中必须做出的各种妥协、平衡、变通的不相适应乃至

8、对立,迫使人们常常对上说官话,公共场合说官话,而只在私下场合才说真心话。如此,就产生了对同一个事物认识上的两种判断,一种是依据理想道德做出的判断,另一种是根据世俗道德做出的判断。前者适用于正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