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

ID:9589129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_第1页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_第2页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_第3页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探讨【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难治顽症,深入分析其常见证型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规律。认为:应从肾虚、湿热、淤毒、血淤、气滞等方面辨别证型;治则采用健脾助运、养营通络、化湿调气、散淤解毒;口服药配合直肠给药,能改善肠道功能,改善肠黏膜微循环状态;抗炎、调节免疫而控制疾病,抑制复发。【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规律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肠镜下示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

2、、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1]。临床上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多见,并常伴有皮肤、关节、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2],治疗较棘手,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且被公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策略,因此,进一步探讨中医诊治规律,提高中医中药临床疗效,尤显必要。  1有关病因病机  UC的病因不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实验观察,UC患者病变肠黏膜生长抑素、血清素免疫阳

3、性细胞及肠嗜银细胞数减少,提示UC患者肠内分泌细胞发生异常或释放,其结果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临床研究发现[4],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液浓、黏、凝、聚等高凝特性,造成微循环灌注量降低,引起肠道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炎症、水肿等微观血淤症,是肠道炎症溃疡的病理基础。因此,有人提出,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是感染、饮食等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道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导致组织破坏与炎性病变。实验检测发现,UC患者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多项指标出现异常,推理之,机体在各种可能条件或诱因作用下,

4、使可能的自身抗原,交叉抗原释放或通过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作用使其抗原性增强,最终可能经过多种免疫途径和机制引起免疫损伤,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5]。  祖国医学对本病多有论述,常以“泄泻”“痢疾”等论治。有人认为本病的证候特点与中医病名“休息痢”相符,病机归纳为:脾虚为致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6]。根据本病反复发作,病程绵长,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黏液脓血等特点,可知病因与湿热、淤毒、气滞有关,病机为脾肾功能失调,肠道湿阻气滞血淤而传导化物失司。  2辨证规律的探讨  2.1病位的确定近代

5、名医刘树农先生认为此病的主要症结并不在于脾胃而在于大肠[7],如《难经·五十七难》以食后即泄,肠鸣切痛为大肠泄,泄而便脓血,小腹痛为小肠泄。《济生方》论久泻有“邪气久客肠胃,则为不禁之患”之说,此论点吻合于现代纤维肠镜检查结果。然而,刘老又认为本病亦不可狭隘理解为仅是肠间病变,而是脾、胃、大肠、三焦、膀胱体系的整体病理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张介宾注之:六腑,皆仓廪之本,无非统于脾气。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6、的整体系统性,如有一器官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系统中的其他器官,其显著的病理变化即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失常。  2.2脾虚为本,湿热为标,久病寒热虚实错杂张景岳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以资生气血,脾虚运化失调,则气虚而湿生。气虚,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可出现腹胀、泄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气以通降为和,降浊是受纳的前提。脾气升而胃气降

7、,气机升降有序,才能保证受纳运化的正常生理。久泄,便脓血的病机在于“脏阴有寒,腑阳有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血门》)。UC的症状表现:泄泻,大便黏液脓血而不畅,此为湿邪致病特点。内湿的产生,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内湿产生后更进一步阻滞气机运行,加重泄泻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因此,UC病机应是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其病程绵长,呈慢性复发过程,令虚者更虚,甚而形成脾肾阳气不足。而临床湿热邪实的症状如大便黏滞不爽,脓血不净,腹胀脘痞等,同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气虚与湿盛互为因果,交积缠绵,久而形成寒热

8、错杂,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  2.3淤毒阻络,血淤气壅,“内疡”形成“人之气血犹源泉,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UC以脾虚为本,气弱在先,气虚湿停,气滞血淤,最终形成肠间气血凝滞,肠络失和,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