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

ID:9587189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_第1页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_第2页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_第3页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_第4页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论语》感受孔子的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论语》 孔子 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而《论语》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主要著作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思想颇丰。本文拟就《论语》中关于孔子的部分主要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感悟性论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哲学及教育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私人讲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创举,将永彪史册。孔子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几乎一生没有间断。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应该是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君子。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为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而不能只拥有一才一艺。因而,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来实现他“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选择好教育内容之外还应该有好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一系列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都有论述。下面就教育方法略加分析。    一、“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达到温故知新就需要一系列有效的

3、办法。  1.多闻、多见、好学、博学。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意思是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知新”打下良好基础。孔子是“好学,博学”的典范,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论语·述而》)他认为多思不如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他更感叹时间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4、》,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他还告诫人们要善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要求人们对知识在乐学善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要求人们不仅要“闻一以知二”,还要“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要在对已有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4.要学以致用,孔子说:“贤资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交友,言而有信。显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

5、经历过了,有了亲身体验,学到的东西才  能应用,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材施教是后人对孔子教学经验的概括。即孔子教学是要看对象的。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需要从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者的要求。在《论语·雍也》篇中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

6、》),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在《论语·先进》的记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教给他们不同的内容。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方,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络,文学:子游,子夏。”关于“因材施教”,《论语·先进》中还记述了孔子一段有趣的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公华西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先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退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此我

7、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一因材施教思想:  1.针对学生智力差异,分层次教学。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这种区分“智”、“愚”的高明之处,是他客观而正确地论述了前提条件:对前者他从自己说起,“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证明“上智”的天才实属罕见,言下之意,天赋高一点加上“敏以求之”,方能显出智力超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