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

ID:5293136

大小:206.23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7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_第1页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_第2页
资源描述: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总第294期教育理论探索DOI编码:10.39696.issn.1007-0079.2013.035.002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王恒亮摘要:《论语》浓缩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见贤思齐,修齐治平”等,体现了师生间关系的主体间性特征,对其进行剖析,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关键词:论语;孔子;主体间性作者简介:王恒亮(1979一),女,湖北兴山人,南京晓庄学院思政部,讲师。(

2、江苏南京211171)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213)、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710024)、南京晓庄学g~2012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NXY82)、南京晓庄学F~2012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4033519)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03—02主体问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臣有别,一般是国君在门外砌设照壁,诸侯等在门内砌设照壁,主动对话、

3、双向互动、相互理解和融合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以示内外。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回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的相关性、通融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更是启发式的妙用。性和统一性”。从主体间性视角看,教育是教育主体间相互沟从主体间性视角来看,师生之间首先是一种主体问的知识通、相互理解的过程,他们共同以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进行平等关系。启发诱导是引导,而不是牵着走,也不是强迫式的服从。这对话和主动交往,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达成情感的共鸣和种引导不是单从教师的角度设计与学生的交往和教育教学活动,视界的融

4、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培养而是从学生的困惑和疑虑人手,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主体,了众多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功设身处地考虑学生需求;在启发过程中,师生双方以积极态度对源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他非常重视培养学校和社会进行认知,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互动,形成对社会规范和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具有的理解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浓厚的主体间性特征。在主体间性理论发展的当代,从《论语》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思考,在

5、思考的基础上对所学来剖析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科学知识进行现实的诠释。这样的师生关系体现了_一种基于“主体一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主体”间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关系,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师生间的知识主体间性在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而是在建构知识和创造知识。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二、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师生间的生存主体间性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论语》中记载有关问行的典型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言而未能之貌;启

6、,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隅者,举一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㈤不管是立志还诸?”子日:“闻斯行之”。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子路说,有父是为学都要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否则便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兄在,得先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再动手于而对冉求说,听说了就“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为学须是痛去做吧,不同的回答令学生公西华很不理解。张敬夫日:“闻义切恳侧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④在教育中,只有当学固当勇为,然有父兄在,则

7、有不可得而专者。若不禀命而行,则反生主动思考问题,要求弄懂问题,教师的启发才能发挥作用。颜伤于义矣。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则于所当为不患其不渊对孔子教育方法的评价是“夫子循循然善诱’,循循善诱能为矣,特患为之之意或过,而于所当禀命者有阙耳:若冉求之的方法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诱”就是通过启发诱导调动教育资禀失之弱,不患其不禀命也,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而为对象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不勇耳。圣人_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启发不仅要有掌握时机的技巧,也有启发方法的技巧

8、。孔子过不及之患也。”④孔子之所以有不同回答,源于子路和冉求不非常善于启发学生提问,《论语》中记载的很多都是孔子的弟子同的个性特点,子路胆大妄为,为防其冒失,所以劝其遇事静一向他问仁、问礼、问政、问行等,孔子的回答对于引导学生自己静再做,冉求遇事逡巡畏缩,所以鼓励他一听说马上就去做。这思考非常有用。有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