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84224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创新构建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创新构建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生源素质 社会需求 学生教育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生源结构以及不同层次生源的素质特征,探析了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和实效性,对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机制模式创新,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创建于1984年的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原石家庄大学,以下简称“我院”),立足“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自信、自立、善学、善用”的校训,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积极构建与生源素质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收到显著效果。 一、准确把握生源素质,确立务实管
2、理理念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生源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对口职业高中毕业生;三是五年一贯制的中专转段在校生。但从我院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是一支队伍、两块牌子,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和“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所以,在我院的生源中,既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又有继续教育办学领域内的电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短期培训和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还有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成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以及自学考试辅导和海尔培训服务中心等在校生。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比如,普通高中毕业生,虽然
3、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心理自卑感很重,动手能力较差;对口职业高中毕业生,他们虽然在升入高职院校前,形成了一些专业技能,但是在文化基础素质方面,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使得部分学生缺乏新鲜感或有厌学的倾向;电大全日制学历在校生,他们在中学阶段,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进入新环境后,随着学习要求的变化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他们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适应能力、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较差,在文明习惯养成、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属于薄弱环节;而继续教育中的非学历在校生,由于他们在年龄、阅历、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方面的较大差别,凸显出文化素质极度参
4、差不齐和较为散漫的、不规范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通过生源素质分析,增强了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有利于提高因材施教成效的话,那么,这种分析也使全院教职工清晰地认识到,我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务实理念,探索一种适应生源需求和学院特色的创新模式,通过有效的教育与管理,使学生都能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以生为本构筑适应生源需求的多层次教育管理模式 我院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和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对院校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院校党委针对我院高职教育生源为主、其他生源为辅的实际,制定了坚持“以生为本”“德
5、育为先”的科学教育观(这既是高校必须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实现高校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以融于社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适合生源多层次需求的学生教育管理思路。在实践探索中,主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立足于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强、具有创新发展才能,并能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理想期望值既很高又很具体。因此,社会需求的高标准和高职教育生源素质的多样化形成了矛盾,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并办出特色,就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与
6、时俱进的、适应当代大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诸如,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材施教的观念,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服务理念、民主理念、法治理念以及市场导向性教育理念、创新理念等。院校党委号召、鼓励全体教职员工,要做到既了解社会与市场,又要读懂学生、尊重学生,突出技能,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与发展。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站稳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注重高职培养目标的传输与升华 在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的今天,仍有些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缺乏清晰认识。为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注重强化学生的自知意识,引导学生明确
7、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使学生明确自己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管理、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7J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深化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角色意识,实现了这种高职培养目标的传输随着课程的深化而不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