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71722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论文学翻译中的神似神似中国的翻译事业早在西汉就已经初具规模,设立有专门的翻译机构,有人开始翻译佛经。直至今日,中国的翻译事业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岁月。实践与理论总是相伴而行,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翻译发展跨过相同的时代,经历过同样的潮起潮落,历史也同样的古老。然而纵观整个中国翻译史,虽然伴随着几次翻译实践活动的繁荣时期也出现过翻译理论的研究高潮,更加注重实践的中国翻译家们议论寥寥,我国的翻译理论缺乏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直至近现代,随着西方译文及译论的引进,国内翻译届对翻译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
2、潮。本文拟在通过对译届争论颇为激烈的论点之一神似与形似的探讨进行研究,以明确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一、神似与形似 翻译既要传达内容,也要重视形式。内容与形式的问题直接牵涉到形似与神似的问题。理想的文学翻译是形似和神似的对立统一,译者的主观意愿都是既想保住形,又想传达神的。然而事实上,一些主观因素迫使译者在形神之间做出选择。 形似和神似本是中国艺术届术语,翻译家们借之来作为指导翻译的方法。在20世纪,就翻译到底该采用神似还是形似,翻译家们众说纷纭。以傅雷为代表的翻译家主张采用神似,并明确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
3、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似派追求译作在神韵上与原作相近,不注重形式上的异同,有时候甚至可以完全舍弃原作的形式。而以卞之琳和江枫为主的形似派则认为形似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来说,应尽量保留原作的形式。 诚然,诗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体,是最凝练的语言精华。然而,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越完美,对翻译造成的障碍也越大,诗歌翻译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江枫先生认为诗歌的形式并不只是内容的外衣、信息的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形式就是内容,载体就是信息为此,他提倡译诗,必须力求形神皆似
4、。他还说:译诗,形似而后神似。 诗歌必然需要讲究一定的格式和韵律,然而,中西方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等不尽相同,译者自身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在中西文化中游刃有余,在中西翻译中得心应手,形神兼顾,实为最佳。但是,当内容和形式不能两全,或者通过适当改动形式,能够使译语在输出语境中展现出原语在原语境中的神韵时,个人以为还是应该适当舍弃形式以保全内容。因为诗歌作为文学中较高的语言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存在,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而译语如果能够保持它的艺术风格和神韵,便能使它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再者,翻译其本
5、质而言,它是意义的传达,本文由论文联盟.L.cOm收集整理是一种交流活动。就其根本而言,它以传递意义,达到理解,促进交流为目的。如果为保全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神韵,甚至让输出语的读者不明所云,岂不是有悖于翻译的目的和本质。故,本文以为应当力求形神兼备,然二者不可兼得时,应当力求神似。 二、何为神似 神似的观点源自中国的传统画论,讲求以形写神。传神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是艺术美的理想境界之一。《淮南子》中提到了神与形: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淮南子诠言训》)并把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认为画西
6、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亡焉。(《淮南子说山训》)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及文论中均有涉及神似的概念,这一时期亦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南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类似的议论,他曾说:谨发而易貌,要求传神。(王元化,2004)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对前人加以继承,主张诗歌创作要有高妙的境界。他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创作总其妙在神韵矣。(罗爱军,陈茂新,2004)由此可见,神似这个概念不是古人的偶尔为之,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文艺理论界的延伸,从而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艺理论发展。 不同的文学家翻译家
7、对神似有其不同理解。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1921)一文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并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进行了详尽阐述: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朱生豪在《〈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中也说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王宏印,2003)林语堂在《翻译论》中说:译文所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
8、神、句气与言外之意。李健吾在《翻译笔谈》中也谈到一个译本好是由于传神。(柯群胜,邱凌云,2002)郭沫若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地说法,他强调整个文学翻译都必须不失原作风韵。而傅雷继承了中国近代自鲁迅,矛盾,郭沫若以至林语堂,朱生豪等人关于艺术作品必须传神的观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