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

ID:9567423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2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_第1页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_第2页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_第3页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_第4页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论冯友兰哲学中一贯性之中庸思想冯友兰晚年曾自撰寿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在自注中他说:上联勉行,下联言志。[1]可见儒家中庸思想在其哲学生涯中的重要性。他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研究,其道路坎坷,当中亦经历过思想转向,按他自己的话说,甚至道术多迁变。不过其中不乏一以贯之的东西,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我看来即是。下面我们将沿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四个时期,来考察中庸思想贯通在其哲学之中。  一、人生哲学中的中道哲学  第一个时期大致是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前十章其实是冯友兰在美国哥伦

2、比亚大学留学时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在当时名字叫作《天人损益论》。书中根据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不同将人生哲学划分为三种:损道、益道以及中道。当时冯友兰思想的特点是尝试打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界限,他以为东、西方的差异只是地域上的差异,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是思想上的差异。他将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从人生哲学中选出十家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各派别的不同其实就是损益的不同,以及损之程度与益之程度的差别。比如中国道家、柏拉图和叔本华,都认为现实世界及人生为不好,不好之根源又皆起于人为,这三派的哲学均可名之为损道。三者之中,道家并不否认现世

3、,认为只去掉人为即可得一完美世界,此派可名之为浪漫派;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上另有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此理想世界虽不可见但可以思,此派可名之为理想派;叔本文由.L.收集整理本华也认为有一个完满的世界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之上,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既不可见又不可思,此派可名之为虚无派。益道各派别亦可作如此之分析。如此来看,则中西人生哲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实无太大差异。可见,这正是此一时期冯友兰试图打破中西文化界限之努力。至于冯友兰如此做的动机,则和他的儒家中庸思想或者说中道思想有关。冯友兰说:在《人生哲学》中,我把所谓十派别平列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偏向。实

4、际上,我的偏向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中道。在《人生哲学》的最后两章,第十二、十三章我提出了一个新人生论。这就是我在当时所认为是中道的人生论。[2]178-179这个新人生论,其实是以中道哲学(儒家哲学)观点为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即所谓中和。即用理性调和人之私欲及因欲而起之种种矛盾,达到适当也就是中的程度。在这个程度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38,社会可成一个大和,则美满人生可以实现。在新人生论中,尽管冯友兰博采实用主义及新实在论之见解[4]205,然我们看到,儒家之中道观实才是根本。  二、中国哲学史的新撰写方法  第二个时期大致

5、是30年代,以二卷本《中国哲学史》为代表。要问,哲学史中也会有著作者的中庸思想?我们说有,而且主要体现在方法上。孔子就有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3]22的方法。两端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是过与不及,只有取其中,才是恰当的处理方法。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体现的中庸之道,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成见与赞成之中,亦即了解之同情。金岳霖认为,作为一个哲学家,可以有自己的成见,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成见;作为一个哲学史家,对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及其哲学,则不能有自己的成见。带着自己的成见去写哲学史,就等于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4]618,哲学史就失去它

6、作为史的公允。同样也不必赞成某位哲学家及其学说,有赞成必会有不赞成。应该持有的态度是陈寅恪所谓了解之同情。[4]612了解也是一种见,不过不是成见;同情与赞成相同,立场却不一样。从大处来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确实是真正的哲学史家之作,而不是哲学家之作。陈寅恪认为,作为哲学史家,对古人之学说思想,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4]612即设想自己站在古人之时代,体会当时古人之思想,这样才会避免流于穿凿附会。冯友兰也正是如此做得比较好者。第二,事出有因与查无实据之中,亦即正反合

7、之所谓合。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哲学史上对古代事物的传统看法,现在多已经查无实据,而查无实据并不代表没有,还应当注意其多事出有因,因此不能直接否定。冯友兰认为,前人对古代事物之传统看法,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所谓正,近人指责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之所谓反,若谓虽查无实据却事出有因,这就是合。求真与求实得以兼顾。第三,信古与疑古之中,亦即释古。冯友兰三史释今古,可见释之一字实为其哲学史之根本撰写方法。信古,即是盲目相信古代著作。而流传下来的古代作品,考证出来很多是伪作,不能当真看待。例如《庄子》一书,相传是庄周所作,但其中有些篇章记载

8、庄周死后之事,显然不可能为真。五四时期又兴起一种疑古风气,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疑古派做大量辨伪工作,然而有时候辨本来不真之著作之伪,往往流于无的放矢,失去其意义。冯友兰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