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中选择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传播,在“以英美为师”与“走俄国人的路”中选择了后者。早期传播呈现出传播内容的实践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机械性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选择性传播;特点 [作者简介]林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A8 [种刊物陆续刊载、节译或单独发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2、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分子已经能够接触到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等。这一时期,早期的先进分子虽然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社会组织进化论”(唯物史观,主要是阶级斗争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论”(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运动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组成。但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著作多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得出社会主义革命结论的政治性很强的经典著作,介绍和阐述马列观点的著作也多是侧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方面,在马克思
3、主义的丰富理论中只有“阶级斗争学说”被充分展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当时中国面临的历史条件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分不开。通过十月革命,中国人了解到“俄社会革命出发点=唯物史观,方法=阶级战争+阶级专政,目的=创造共产主义的社会”。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阐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指出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因此解决社会的根本之途,应该首先解决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对先进的中国人是一个巨大的启蒙,因为长期依赖,先进的中国人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解释中国与世界,而将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排除在认识历史之外,所以革命总是以失败而告
4、终。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始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据不完全统计,1919~1920年,国内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达40多篇;1921~1922年达30多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系统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步入马克思主义者之列的同时,又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是,
5、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间还不长,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本仅四、五本,其余的多为节译片段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介绍,而且这个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建党以前几乎没有提及。因此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理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内容了解不深入,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我党在幼年时期屡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有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来。1923年
6、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除了继续宣传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外,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不仅翻译介绍了大量唯物史观原著,还写出了研究唯物史观的著作,如1924年出版的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以及对阶级、阶级斗争、国家、政党、领袖、宗教、艺术等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如果说李大钊、陈独秀主要是在社会基本矛盾方面传播了唯物史观,那么瞿秋白则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4年出版的蔡和森
7、的《社会进化史》,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国内传播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1926年出版的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编写、自成体系、影响较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五·四”时期开始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对介绍剩余价值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当时革命实践的需要,传播和应用的重点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农村性质的论战的展开,亟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