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体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体制论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体制 摘要: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是中华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占正统地位的封建社会,它塑造了传统法律的精.L.神,支持着中华法系的延续。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体制无论在教育途径、方式,还是在教育內容、目的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法律教育;体制;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G119 法律教育者也只能从事对历代法典的讲读和注解忠学内容只限于此,如稍有逾越,即被视为异说而遭严禁,如唐宋明清各代法典均有严禁辞讼之书的规定。因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及学术研究在总体风格上重实用、轻理论.L.,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法律教育始终是传
2、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教师单方面阐释本朝的法令法规为中心,井用儒家的伦理纲常去阐述法律条文的含义,忽视对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仅是对本朝律令进行讲解,并配之一些案例,然后由学生自己背诵、理解。因此,在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始终是被动的、机械的,缺乏司法的实践活动,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低下。 三、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目的一一追求功利中国古代法律教育追求功利,是指法律教育丧失了其独立地位而完全变为政治的婢女,统治者兴办法律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辅助其治理国家的官吏和维护封建皇权,而不是为了侣行法治;臣民百姓接受法律教育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公平正义,封建
3、皇权政治是影响我国古代法律教育的最直接因素,可以说,我国古代法律教育始终是依附于封建皇权政治的,尤其以官学法律教育更为明显,封建统治者将官学法律教育视为统治的工具,通过培养封建官员,推行封建皇权专制统治。法律教育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社会治理之术的探索龙崇经世致用,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法的原理、精神与价值等被忽视,法学理论欠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官学法律教育的兴衰与教育对象的历史考察看到这种功利性倾向的存在, 首先,我们通过对官学法律教育兴衰的考察来看这种功利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是统治者制定各项政策的宗旨,法
4、家学说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秦代统治者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这就使得秦朝的法律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浓厚的法家色彩,其具体表现就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文教政策的推行,禁绝私学,垄断法律教育。<韩非子,五蠹>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p,。秦始皇及其丞相李斯将这一学说付诸实践,李斯认为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人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哄后果如何呢?正如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言:法令之书,藏于官府,天下之士,呃于闻见,斯时朝廷之上,方以
5、法为尚,而四海之内,必有不屑以吏为师者。而此学亦遂衰。山,由此可见,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不是为了发展法学教育,而是为了封建专制服务,继秦而起的汉朝,鉴于秦严刑酷法而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废除挟书律、妖言令、肉刑等酷法,但法律教育承继秦制,命欲学律者汇集到官府,接受专门法律培训。可见,以吏为师的法律教育政策仍然是为了汉初法制建设的需要。曹魏太和元年(227),尚书卫觊上书魏明帝请置律博士,q,转相传授法律之学。依其所请,魏明帝于太和三年(229)在廷尉之下设置律博士一人,负责对地方行政官吏和狱吏教授律令。此后,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此官不废,惟品秩高下、人员多寡略有差异,设置律博士的目
6、的,是为了宣讲统治者的王法,提高司法官吏的断案能力,巩固封建统治。 唐宋时期,法律教育开始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领导居律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唐高祖武德元年(6]s)设立律学。作为官方正式的法律专科学校,其设置固然与统治者重视文教有关。但其直接目的还在于与其建国之初大规模的立法活动相配套,为国家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宋承唐制。宋初只设律博士,未建律学。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变法期间,始置律学,设法律教授四人,隶属国子监。王安石之所以兴办法律教育,也正是为了培养变法时期所急需的法律人才,使各项变法规章能得以顺利的贯彻。自元代取消法律教育
7、后,元、明、清三朝均未设专门的法律官学。 其次,我们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分析来看这种功利性。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国家的司法人员以及将要从事司法职业的贵族官僚子弟和读书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是开中国法律教育之第一人,其教育对象是欲学诉讼者。秦代法律教育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教育对象是各级官吏和官僚子弟。汉代的法律教育对象,一是各郡县官吏。一是法律世家子弟。如(汉书,循吏传)记载:蜀太守文翁遵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