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ID:9561655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2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_第1页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_第2页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_第3页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_第4页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及机制分析作者:涂燕云,张红星,陈枝俏,蒋阳昆,林海【摘要】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为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疗肝3号;对照组40例为单用拉米夫定,疗程均为18个月,每3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DNA、YMDD变异株、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出现2例(5.00%)变异,对照组5例(12.50%),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18个月时,治疗组出现4例(10.00%)变异,对照组1

2、2例(3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在HBV-DNA阴转、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eAg阴转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外周血CD4+亚群水平上调,CD4+/CD8+比值趋于正常,停药6个月后仍持续保持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有调节CHB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作用,可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基因变异拉米夫定疗肝3号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aogans

3、anhaoinbinationivudineintreatmentofpatientsizedintotivudine;thecontrolgroupof40cases,treatedivudinealone.Onecyclelastedfor18months,every3months,theliverfunction,virologicalmarkersofHBV,serumHBVDNA,YMDDvariantsandT-cellsubpopulationined.ResultsAttheendof12-monthtreatment,2cases(5.00%)inthetreatedgrou

4、pand5cases(12.50%)inthecontrolgrouponthtreatment,4cases(10.00%)onthsaftertreatment,HBV-DNA-negativerate,HbeAg/anti-HBenegativeandHBeAgnegativerateinthetreatedgroupallevel,and6monthsafterthetreatmentthelevelremainedinahighlevel,andivudinemayup-regulatethecellimmunologicallevelinpatientsayreducetheocc

5、urrenceofYMDD.  Keyivudine;Liaogansanhao  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上的广泛应用,是近年来CHB治疗的重大进展,已成为CHB的基础用药,但每年约有15%的患者出现HBVP基因YMDD变异,成为临床医生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预防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中出现的YMDD变异已经是当前临床医生最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临床的治疗中发现通过中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CHB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疗效,且对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中出现的YMDD变异有延缓和减少其发生的作用。笔者自2004年8月~2007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拉米夫定联合疗肝3号治疗CHB

6、,以观察其对YMDD变异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肝胆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西医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病例符合以下条件:①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②2u<谷丙转氨酶(ALT)<10u;③YMDD变异株阴性;④总胆红素<85.5μmol/L;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2]:身目黄染、胁痛、腹胀、胸闷、烦热、口干而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稀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5例,女1

7、5例,年龄(27.83±6.30)岁,病程(4.24±3.72)年;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6.65±5.38)岁,病程(3.89±3.10)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肝胆湿热证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6~65岁范围内,能配合检查及愿意服食中药治疗者。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16岁或>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