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42214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朗,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和严峻,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压力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笔者在此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一、市场商品和信息 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市场处于全面开发阶段,具有广阔的空间。但国内市场管理很不完善,竞争机制不规范,近年来出现的价格战说明了这一点,国内企业的恶斗,使企业的利润率下降,长此以往无疑于集体自杀。企业对市场细分不够,众多企业聚集在同一细分市场上,如汽车业,生产
2、厂家都盯在轿车市场上,使轿车过剩,而农用汽车市场却无人问津,但据统计,近年发展却十分迅速。同时,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更可怜,国外市场对我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市场。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总额达53.2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4839家,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与外国相比,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远远不足。 我国企业的产品与国外相比,存在质量、性能、技术含量、品牌、包装和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产品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恶化,入世步伐的加快,众多学者、专家都一再呼吁并大胆尝试调整进出口产品的
3、结构,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同时,我国商品市场管理的欠缺,使市场上鱼目混珠,一种商品刚上市,假冒伪劣商品就已出现,严重影响生产企业商品的品牌和声誉。前已述及,我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很大,反映在商品上就是价格压力。我国企业存在明显的成本劣势,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上被国外同类产品的低价格排挤。品牌战略的概念虽已形成,但做的不够好,享誉全球的品牌屈指可数,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进入的优势几乎为零。由于技术水平造成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作用等的缺点,也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处碰壁,独特工艺和技术的缺乏、产
4、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使产品利润率低,面对国外产品的大肆进入,国内市场连连失守。就此而言,技术创造价值已成为企业的核心。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日益成熟,信息的价值日益“暴涨”。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企业原有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满足不了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许多企业感到市场信息不灵,或不及时,从而延误商机,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给企业造成无形的损失。我国的开放程度不深,与国际同行业脱轨,对国际市场的信息更是知之甚少,对国外商业运作形式、国际金融制度、规定的出台、改变了
5、解不够,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对策:规范国内市场,健全竞争机制,寻找有效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的国内市场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又具有其他国家所不曾有的历史,这就是国情。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质的飞跃所带来的众多不适,使市场机制存在许多漏洞,对此,政府应大力做好立法工作,制定出台各种必要的政策法规来约束、引导企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大力研究市场,从差异化角度和适应市场需要出发,找出自己的市场定位。企业必须走在市场的前面,不是跟着市场走。企业必须与政府联合,监督市场,管理市场,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的
6、目光不仅要盯住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政府在国际惯例和协定范围内利用合法手段和政策,鼓励企业走向世界,大力扶持中和小型、有潜力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使企业既引进来又走出去。 市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市场各企业的经济活动,市场信息千变万化,供求关系时刻波动。企业必须掌握最先进的通讯技术,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已有的信息,不断进行预测和及时掌握有关的信息。计算机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机会,企业应利用这些工具,建立企业的信息库,与国际联网,达到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优势。现在,国内一些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发布广
7、告,宣传企业,但并没有完全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企业要积极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虚拟经济的发展,B2B、B2C等网络经济模式的产生都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率,也要求企业有更大更多的信息量,同时也必须清楚,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成为企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竞争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承认,从而立足于市场而不败。商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商品的质量、价格、品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随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概念已深入企业,但是,由于
8、技术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质量性能上的差距仍是我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因素。虽然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会存在。因此企业仍需注重“以质量为导向”的产品战略,在保持自己特有的工艺、产品线的基础上,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