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ID:9541508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上传者:U-991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_第1页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_第2页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摘要]清末票号盛极而衰,年存放款及汇兑额逐年降低,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票号;盛极而衰;汇兑  Abstract:TheExchangeshopsinthelateQingDynastydeclinedfromitsflourishacroeconomicenvironment,thepetitivenessofmodernfinancialinstitutionsandtheimpactofthefinancialturmoilresultedinthisdecline.  Key.  19世纪末外国银行在华业务迅速发展,不仅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也极力挤入国内汇兑,与国内钱庄票号相争。“近来通商口岸,洋商亦多设银行,西商[指山西票号]之利,稍为所夺。”[6]184试以天津汇兑情况的变化为例:天津对上海的棉纱款项的汇兑,年约1000万两。其中由外国银行经办的即占半数,钱庄、银号占30%,票号仅占20%[6]184。与此类似,许多通商口岸的汇兑业务被外国银行大量侵占。外国银行还在中国发行钞票、吸收各种存款,这也是其控制晚清金融业的重要内容及表现。到清末,发行的钞票总额约4000万元[4]578,并进一步插手票号的存款业务。晚清政局之动荡,也使得大量官僚、地主、买办、商人将资金转移到外国银行以求荫庇,这就缩小了票号资金来源,从而大大削弱了票号的经营力量。  银行具有票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为银行是有限责任的公司组织,资本比较大,以法人资格经营,管理科学且主要做抵押贷款。因此,票号的市场份额下降实属必然。另外,随着近代交通事业逐渐发达,火车轮船已经通行,邮  局、信局也承做汇兑业务或以减费兜揽汇兑,由此进一步减少了票号的市场份额。    四、屡次爆发的金融风潮促使许多钱庄纷纷倒闭并殃及票号    晚清屡次爆发金融风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六次:1860年、1871-1873年、1878-1879年、1883年四次金融风潮、1897年股票风潮、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4]571。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几次金融风潮中,外国在华银行利用晚清金融市场中银根紧张的局面拒不接受中国钱庄庄票,不予贷款,反而强行收回钱庄、商号所欠款项,使钱庄纷纷倒闭,也牵累到票号经营。所谓“上海市面钱庄倒闭,牵动汇号,以致金融阻滞,周转不灵”[6]185。以下举两例说明金融风潮对钱庄与票号的影响之大:   1883年爆发的金融风潮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胡光墉囤积生丝投机失败引起的[4]573。胡从商致富,在晚清金融领域极有影响,他所经营的阜康银号和通裕等票号几乎在全国各省都有分支机构。他1881年囤积生丝,受外商抵制。1883年上海丝价暴跌,胡亏损巨大,进而引发挤兑风潮,阜康总号及其各地分号同时闭歇。外国在华银行拒绝贷款,钱庄受沉重打击。据统计,在这次风潮中,上海南北市大钱庄从年初78家到年终只剩下10家,且波及全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金融市场。因为钱庄向票号借款数量巨大,钱庄倒闭使票号也深受其害。  在1910年,上海发生了橡皮股票风潮。风潮的起因,是英国人麦边在上海开设了一家“橡皮(橡胶)公司”,发行股票,他大造舆论,鼓吹经营橡皮可获巨利。1909年世界橡胶涨价,于是购买橡皮股票的人大增,许多商人向钱庄贷款购买,钱庄本身也投以巨资,橡皮股票遂上涨20多倍。麦边趁机将股票全部卖出,卷款潜逃,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大批钱庄与票号因此倒闭[7]。有人估计,华商在这次橡皮股票交易中,投入了上海市场的金额约为2600万-3000万两之谱[6]169,投入伦敦市场的约为1400万两[6]169。因此,投入资金的总额约在4000万-4500万两左右,从而上海钱庄手中可以调动的资金几乎完全被橡胶公司所吸收了。其后果是正常的贸易强烈地感到缺乏资金的支持[6]169。到了1910年9月,正届每年缴付庚子赔款的期间,当年应支付190万两。不料蔡乃煌所掌管的道库竟是“库空如洗”;而上海市面因正元等钱庄破产而资金紧张,蔡所拨给源丰润等庄号的官款一时也无法收回。迫于政府压力,蔡乃煌只得向贷用官款的钱庄限期归还借款。这迫使源丰润周转失灵,于1910年10月8日宣告清理,其在北京等地的亏欠公私款项达2000余万两①。延至1911年3月下旬,又有李鸿章之子李经楚经营的大票号义善源受源丰润银号倒闭的牵累,虽经各方罗掘,尽力支撑,终以负债1400万两而破产[8],其19家分号也随之闭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响应,各省票号毫无准备,放款无法收回,挤兑成风,在兵乱中受损惨重。而由于各省官钱局滥发纸币,湖北、河南等地立即出现挤兑风潮,票号为顾全信誉,尽力维持兑现,收进大量纸币。这种纸币在民国初年兑换现金必须贬值折扣,往往不及原来价值的一半,票号损失严重。据统计,革命兴起时即倒闭的票号有17家,革命后接连倒闭的有3家,以后几年又倒闭2家[1]694。票号从此一蹶不振。  在晚清时期,票号对国内国际贸易的结算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清末票号的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因为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 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票号盛极而衰。    ①参见《东方杂志》第7卷,1910年第10期,130页。  [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