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

ID:9503078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_第1页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_第2页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批判性重建  社会学自其创立,就一直为摆脱传统的灰色理论而努力。纵观社会学百年发展史,无论是社会学创立的最初目的,还是不同理论的争鸣与实践,无不体现出西方社会学界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社会危机与失序问题的反思。从某种角度而言,科学的批判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其能保持卓尔不群学术品质的关键。在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上,虽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政治与科学的界限,但事实上的社会学不可能是一项中立的知识和事业[1].正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所选择的立场一样,它在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个体的社会行为时,难免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更不可能对社会事实漠不关心。中国社会学本源于西学,在秉承西

2、方社会学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滋养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苦难历程,更使得中国的社会学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一种贴近底层生活的责任意识。  那么什么是批判精神?社会学应该批判什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批判精神的解释,批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即对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二是理论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2].在批判社会与批判自我的双批判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尤其主张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来推动个人理性和行动能力的提高,最终迈向合理的社会秩序。面对人民的不幸,面对人性的蒙羞,我不准备也不能掉转头去视而不见,更不对昨天的邪恶,丑陋采取宽容态度,而是

3、将强烈的爱憎感情倾注在自己的思考中。[3]  借用皮埃尔布迪厄对知识的反思性解释,社会学可以实现学术向度、道德向度、政治向度的内在统一[4],认为如果社会学对人类的苦难和时代的困惑无动于衷或仅服务于政治权威,那其学术品性便无从谈起。社会学的心智品质决定了社会学是永远不能放弃它的批判精神传统的。社会学家如果过度依附于科层,追随利益与权势,必将辜负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从道德上自我否定与毁灭.  一、社会学的中国式成长与困境  中国社会学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洗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使其从中国边缘性学科成为了可以与经济学等传统大学科相并列的社会学帝国主义

4、.无论是人文研究中社会学范式的确立,还是大批社会学者进入体制内,社会学似乎真的成了一门显学.然而,当我们真实感受社会学的贡献时,似乎发现中国社会学给人一种虚胖的感觉,其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脱离底层真实世界的倾向,学院派社会学的历史又隐约重现。当研究者越来越执着于借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去解释社会现象时,图标公式型的研究结论早已让研究者失却了对人的本体性关注。研究者的批判神经开始变得麻木,叙述者多成为了远离底层后的他者想象[6].  为分析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研究领域,有学者曾尝试对一些社会学的主要期刊或出版物进行内容分析。如朱丹浩[7]利用CSSCI(1998-2007年度)的引文

5、数据,计算了24种社会学CSSCI期刊的h指数及主要内容分布;李怀[8]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对该刊2000-2008年度发表的社会学论文内容进行了纵贯研究;施敏[9]则通过对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中社会学期刊引文数据的统计,对社会学领域内出版社图书被引频次较多的前100家出版社进行书目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研究的结论似乎都在指向一种事实:即社会学缺乏跳出体制对社会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度批评反思的勇气与能力,更缺乏一种将学术理想付诸生活实践的干预能力;整个社会学领域呈现出的有深度的批判性与反思性研究过少,建设与维护性的研究过多;底层社会小人物的日常研究过少

6、,宏大的社会结构与政策研究过多;务实性的乡村建设式研究过少,定量化、技术化的研究过多;太多的社会学研究者越来越迷恋于所谓的定量研究,痴迷于图表、公式以及带有预设性的统计推论所造就的专家式的研究方式.这使得一种本可以获得广泛理解的大众科学变成了一个只能由专家和业内人士看得懂的天书.误导了普通民众对于社会学的理解,也拉开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中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场域,使得社会科学研究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强的政治意蕴,而这正是许多社会学者力求回避和隐藏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界一直标榜自己的批判性价值判断,但是有趣的是,当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时,以对现实社会有着最

7、为强烈的批判性及行动倾向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判的锋芒变得日益钝化,日益缺乏对市场逻辑和社会结构的批判。面对底层社会的苦难所持有的价值中立态度让普通民众与社会学的距离进一步拉大[10],社会学上层化贵族化的成长路线使其与政治、经济走向了合谋。  正如有学人指出,中国社会学批判性精神的匮乏,既体现在对学科自身反思性的不足,更缺少一种能跳出体制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度批判的勇气[11].面对中国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中国社会学如何才能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