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02021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1
《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的诊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的诊疗体会【摘要】由于先天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多胎、孕期营养不良),维生素D摄入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饮食缺乏维生素D等)和慢性消化道疾病造成的维生素D吸收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是儿童期一个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目的讨论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的诊疗体会。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一般治疗以口服维生素D制剂为主,重症有并发症或口服有困难者,经多方研究后慎重肌注。【关键词】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诊断治疗由于先天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多胎、孕期营养不良),维
2、生素D摄入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饮食缺乏维生素D等)和慢性消化道疾病造成的维生素D吸收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是儿童期一个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临床表现】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以骨代谢和发育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1)早期:一般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是非特异性症状如夜惊、多汗、盗汗、烦躁、生长迟缓(生长速率低减)、进食差、睡眠不好。已有血生化改变。(2)活动期:突出表现在骨骼营养和发育不良。6个月以下婴儿:以颅骨体征为主,颅骨软化、方颅。6个
3、月以上婴儿:以长骨干骺端体征为主,肋骨串珠、手(足)镯、下肢、胸廓、脊柱畸形。前囟门关闭延迟。多种血生化改变。(3)恢复期:经日光浴/紫外线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骨骼病变恢复。不同程度血生化改变。(4)后遗症期:多出现在2~3岁以后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值恢复正常,但可见遗留的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见于小婴儿。主要原因是在维生素D缺乏的进程中甲状旁腺功能过度应激造成应答迟钝,不能有效调节血钙水平到正常范围。(1)症状:突发无热性惊厥、喉痉挛、手足搐搦发作
4、终止后一切如常。上述症状多见于冬春。(2)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和陶瑟症阳性。【诊断要点】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症状仅供参考和提供诊断方向的线索和提示。主要诊断指标为血清25-(OH)D3、血生化指标、X线骨骼干骺端变化。(1)病史:营养史/喂养史,生活方式中存在有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原因。(2)临床症状:1岁内典型或不典型的症状。(3)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早期:血清25-(OH)D3明显降低(<10μg/L)、血磷降低,血钙可正常。长骨骨骺端X线可正常,可见钙化线不整齐或出现小沟。活动期:血清25-(OH)D3明显降
5、低,甲状旁腺素水平增高,血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长骨X线见骨干干骺端呈毛刷状和口杯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恢复期:血生化仍不正常。长骨X线骨骺端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为恢复的特征性标志。后遗症期: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正常。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溺症(1)存在活动性佝偻病。6个月以下的婴儿、早产儿、人工喂养儿多见,春季发病多。(2)抽搐:6个月以上婴儿多见,常为突发性,多数为全身抽搐,亦可局限于某一肢体或面部肌肉。抽搐次数较为频繁,神志清楚,不发热。(3)手足搐搦6个月以上婴儿常见。上肢手
6、腕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屈曲;下肢伸直内收,足趾下弯呈弓状。意识清楚。(4)喉痉挛:见于婴儿。声门及喉肌痉挛吸气时发出喉鸣音,严重时可因窒息死亡。(5)Chvostek征,腓反射、Trousseau征仅在检查时出现。(6)血检查:血清总钙浓度<1.75~1.88μmol/L(7~7.5mg/dl),或钙离子<1.0μmol/L(4mg/dl)。【鉴别诊断】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与下述疾病鉴别(1)软骨营养不良:本病除有类似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外,还有四肢和手短粗。X线检查长骨骨骺端变宽平滑整齐,血清钙、磷正常。(2)各型佝偻
7、病: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1)与无热惊厥性疾病鉴别:①低血糖惊厥,多见于清晨空腹,血糖<2.2μmol/L;②低镁血症多见于小婴儿,常伴有触觉、听觉过敏,引起肌肉震颤或手足搐搦,血镁<0.58μmol/L(1.4mg/dl)。(2)喉痉挛与急性喉炎鉴别:急性喉炎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声嘶伴犬吠样咳嗽和吸气困难。无低钙症状,钙治疗无效。(3)与婴儿期癫痫(例如婴儿痉挛症)鉴别。【治疗方案及原则】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实施母乳喂养至少6~8个月。无法母乳喂养儿,使用含DHA和AA的配方奶。加强换乳期泥糊状食物喂养
8、,保证均衡膳食,养成良好的进食行为(包括终生服奶的习惯)。加强户外运动。(2)维生素D制剂治疗:注意“生理剂量、生理途径”的原则。以口服为主,重症有并发症或口服有困难者才考虑肌注,但一定要谨慎,不得超量,严防中毒。早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