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01429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路径的开创与前行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路径的开创与前行历程 本文所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本并引导其为社会主义共富目标服务的财富①之路。应该说,无论是马克思当年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提到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利用和发展资本的学说,抑或是其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还是列宁晚年就资本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考和实践②,实质上均涉及到了如何利用资本来为本国社会主义服务的历史命题。但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财富实践史,我们发现当下正在
2、进行的这条财富之路并非自然得来且一帆风顺,恰恰相反,若以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链接为基点,我们发现,在两者链接之前,我们曾因过度拒斥资本、市场等现代财富要素而遭遇了巨大的挫折;而在痛定思痛将资本、市场与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链接后,却也在前行中始终或隐或现地遭遇着本质上乃是要不要利用资本以及怎样利用资本进行财富生产和发展等各种试图影响、左右乃至操控当代中国财富道路走向的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正因如此,面对当下所处的全球化、市场化、资本化的历史境遇,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视角出发,
3、在全面系统地反思该财富道路的开创历程并揭示其在前行中遭遇矛盾挑战的本体论根源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既有的实践探索,就其所应具有的根本导向进行本质澄清。如此,不但有助于在更加具体的层面上丰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内涵;而且,也必将在对这一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财富道路的研究中,进一步坚定我们立足现实走通过引导驾驭资本来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服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真正在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历史要求中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的
4、开创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处于既不富,也不强,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的总体历史境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的使命感召下,将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自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从此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我们在财富发展向度上首先通过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公私兼顾、劳资两立、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下的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
5、财富模式,向着本质上以全面否弃商品、资本、市场为特征,通过全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财富生产和发展为特征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财富发展形态过渡。 综合来看,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内一度取得了财富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的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搬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6、我们在该阶段的财富实践主要是用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论述中演绎而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来规范、定义刚在政治形态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的本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自然地将经过一化三改后建立的本国社会主义视为已经超越了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进化的优质产品,因此在原则性高度上过度地排斥了与资本、商品、市场相链接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过度地排斥了生产管理中的利润、竞争和物质利益手段的采用;认为除了以公共财富积累为目标、以国家计划指令来制定财富分配的举措外,任何膨胀私欲
7、、追求个体或私人财富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特别是在十年文革期间,甚至出现了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等极左思潮。这也使得我们在忽视本国国情、不注重现代财富发展内在节律而试图人为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财富实践遭遇了巨大挫折。 而这,也直接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进行改革,并从此走上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之路。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执政党提出了上述明显具有涤清文革思想残余、进而统一全国人民
8、思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但就涉及经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如何引导广大人民来进行财富生产和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而言,却并未马上给出明确的战略性发展导向。事实上,若从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链接而言,这条财富道路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富有自身特色的演进历程。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认知层面上正式促成的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链接,为该财富道路的成功开创奠定了始基性贡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们的既有认知中,要实现社会主义中的共富目标,那就必须消灭剥削,而作为无剩余不追求的资本秉性以及其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