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

ID:9495577

大小:5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1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_第1页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_第2页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_第3页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_第4页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的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范式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中国哲学范式之为中国哲学范式,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天人合一”乃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二:其一是“万物一体”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架构;其二是“以德配天”的核心价值和实践路径。而“天人合一”文化模式,对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对“道”的理解上和如何“得道”的路径和策略的选择上,而且体现在对“道”的言说方式上。  关键词:中国哲学范

2、式;文化模式;“天人舍一”  1001-5981(2011)06-0109-04  自库恩提出“范式”和“范式革命”概念以来,尽管在对“范式”和“范式革命”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范式”不仅已经被提升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而且业已成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思维框架和研究策略。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范式”大体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某一哲学共同体成员借以指导其学术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学术传统”、“理论框架”和“精神定向”,它既是某一哲学的“深层结构”,也是某一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内在根据和深层理由;其二是指哲

3、学家从事哲学研究的方式和策略。无论从哪种含义上说,只要有哲学就有哲学范式;而只要承认“中国有哲学”,就应当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存在,这是毋容置疑的。  以上述理解为基础,追问中西哲学范式之所以不同的内在根据和深层理由,同样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首先,从其作为“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学术传统”、“理论框架”和“精神定向”来看,西方哲学范式无疑是以“逻各斯”或“是”或“存在”为本体,以“存在论悖论”为基本理由,以逻辑分析为思维方式,力求在对象性的存活实践中,实现现象性生活的外在超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本质主义”的“概念论”或“知识论”的“意识哲学”范式和形态,

4、而中国哲学范式作为中国哲学家共同体用于哲学建构的“理论框架”和“精神定向”,则无疑是以“道”为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以如何“得道”为指向,以“言道悖论”为基本理由,以“行道”、“体道”为基本路径和策略,力求在现象性生活的内在超越中,进入或达到“道”所指示的境界的“作用论”或“价值论”的哲学范式和形态。其次,从其作为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的方式和策略的视角来看,西方哲学从其对作为本原、本体的“逻各斯”、“是”或“存在”的实体性的理解出发,主要是逻辑策略,即“正的策略”的运用,而中国哲学从其对作为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的非实体性的理解出发,则主要是直觉体认的策

5、略,即“负的策略”的运用。  但理由是,从同一基点出发的中西哲学为什么会呈现为两种不同的范式和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出发,中西哲学对主体、语言和存在(“道”)及其关系理由作了不同的理解和回答。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理由,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既是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根据,也是贯穿中西哲学始终的中心论题和中西哲学始终必须面对的基本理由。如果说西方哲学从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即从人外在于这个世界的思想前提出发,不仅对“存在”作了实体性的或“本质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对语言作了概念论和本质论的理解和阐释,而且充

6、分肯定了主体、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以此为基础,西方哲学指向的是现象背后的“普遍”的“不变”的“绝对”,所追求的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以及人对世界的外在超越的话,那么,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中国哲学从人与世界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非对象性关系,即从人内在于这个世界的思想前提出发,不仅对存在(“道”)作了境界论、作用论和价值论的理解和阐释,对语言作了工具论的理解和阐释,而且充分肯定了主体、语言和存在之间的“非同一性”关系;以此为基础,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价值和作用,以及人对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内在超

7、越。  但理由是,中西哲学在主体、语言和存在及其关系理由的理解上为何会有这种不同?这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理由。事实上,对这一理由的追问和回答,要求我们必须回到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文化模式中加以具体的考察。  二  历史地看,中国哲学范式的原创建构,以中国“哲学的突破”(所行之“道”向着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的理性升华)为契机,以“言道悖论”的发现和“言意之辨”的展开为滥觞,肇端于“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既与中国哲学和文化对主体、语言和存在及其关系的理解有关,更与中国哲学范式赖以建构的文化模式有关。那么,作为中国哲学范式之所以为中国哲学范

8、式的内在根据和深层理由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