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

ID:9490627

大小:72.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5-01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_第1页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_第2页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_第3页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_第4页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教育范文论文-->引言一、问题的提出1、无声的危机:从幼稚园大学和高智商利己主义谈起近三十年前,在台湾担任大学教授的龙应台在《幼稚园大学》一文中写到:“这是一班大三的学生:聪慧、用功、循规蹈矩,标准国立大学的好学生。”①但是,他们不敢和教授讨论自己的成绩:当下的教育使得就业成为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的关注中心。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之内。大学生何以陷入狭隘的生存层面的关注之中了主要原因诸种环境并不鼓励,甚至试图阻碍他们对书本之外的事物的兴趣

2、。很多父母大概都说过:“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因为成绩决定一切,有好成绩就有好大学,有好大学就有好工作和好前途。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功利价值导向,造成了个体对身外事务的“盲视”,对社会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成为了多余之事。因此,在公共价值缺失中成长起来的个体也就无所谓公民勇气和公民行动。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所谓的“尖子”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最大限度地谋求个人利益,成为激烈竞争中的‘成功者’,做‘人上人’,就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与动力。”①当下的教育把人从小就圈定在“功利场”中,

3、引导学生们走土了一条仅为个人的、物质的、现实的功利去拼命奋斗的道路,这种所谓“成功”的生活,充斥着无休无止的竞争和物欲的满足,却缺乏信任与关怀,也缺乏公正和友爱。教育成为私己性个人欲望满足的工具,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本应成为公民个体,却变成了私民个体,而这种私民个体是公共生活和民主社会最大的威胁。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教育危机,“各国的教育制度都在拼命追求国家的利润,都在轻率地抛弃民主制度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这种倾向若是发展下去,世界各国很快就会产出一代代有用的机器,而不能造就完全的公民—他们能独立思考,能批判传统,能理解他人苦难和成就的

4、意义。”面对教育的危机,回想起不断被政治领袖和教育学者引用的一句一话:“人类的历史越来越是一种灾难和教育之间的拔河竞走。”回到当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①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知识、有思辨力、有理想和有担当的公民为核心目的,以此避免因愚蠢和偏执而引起的各种灾难,缓解并治愈人类精神的危机。2、走向深度的公民教育: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最高的问题乃是什么是‘时代的要求’。”②任何关于人类生活问题的考察,都必须从人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的认识开始。在

5、任何民主的时代,人类的理想就是希望个体从狭隘的利己主义走向公共的善,因而建立、维系与发展公民社会,是人类的至高使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东方大国,然而公民社会的建设依然是我们仍未完成的艰难任务。这意味着我们当下教育的根本指向,并不是高智商的利己:i义者,或聪明的经济人,而是有智能、有德性、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公民,他们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人的利益诉求与公共理性和公共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置身于公共实践之中,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以培养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即公民教育,蕴含着

6、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中国的公民教育萌芽于晚清时期,兴盛于民国初期,它是在民族危机所引发的宪政进程中,伴随着民主共和政体的产生,以及适应新型政治生活的需要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梁启超、严复到蔡元培、晏阳初和张伯冬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紧扣时代的重大主题,确立了教育改造社会、培养公民的根本目的,其中培养公德心是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公德”之目的在于利群,也就是使个体在公共生活中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福社。从愚、贫、弱的社会现实出发,中国要强兵富国,对教育的关注离不开现实功利和社会事功;从私的层面来说,教育要培养公德心,使个体从自我

7、存在向他人敞开,以达至健全人格的完成。基于此,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一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以强兵富国,而公民道德教育如呼吸机循环机周贯全体,最后经由美育和世界观教育实现完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晏阳初在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之“根本目的不仅是教成千上万文盲去读书,而是把他们训练成为现代的公民”,④使之养成公共之心与合作精神,以提高个体的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张伯菩所创办的南开学校在成立之初便将“公能”二义作为校训,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在张伯菩校长的指导下,学校以“公能”为教育理想,以体育、科学、团体活动、道德训练

8、和培养救国力量为训练方针,教育的目标一贯,方法一致,并得到认真推行,有效地实现了个体立足于公共生活、踏实服务社会的健全人格的培育。从“臣民”、“私民”向“新民’,、“公民”的转变,涉及到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建。换言之,中国国民性改良的方向在于超越愚贫弱私的传统国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