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

ID:9487759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_第1页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_第2页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_第3页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其思考  中医意象思维是中医最为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既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延续,更是一种医学理念的传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为全面系统地推测人体的病理变化,进一步准确地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1意象思维的起源与诠释  意象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易经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也借鉴并延伸了意象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意象是个复合名词,是意与象的结合,即主观的神与客观的意的结合。意象的象字,源于《周易》,有2重含义:一指事物可见的现象,例如《易传系辞上》说见乃谓之象,凡肉眼可以感知的物象都可以称之为象;二是

2、指摩拟物象的像,例如《易传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又是对事物进行摩拟的一种象征性符号[1].综上所述,所谓意象思维就是运用带有感性、直观、形象的概念或符号,通过象征的方式把握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带有感性概念、符号和运用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和以直观的类比推理方式把握对象世界的认识。    2意象思维在中医文化里的体现  中医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就是意象思维,即取类比象。中医意象思维是中医最为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五行的抽象属性对事物进行类比、推演和络绎,首见于先秦古籍《尚书洪范》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将五行的属

3、性推演及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特性。该思维方法是指通过观察获取事物或现象的感性形象、外在表现,尤其是事物的功能动态之象,然后以五行的各自抽象特性为基准,与某一事物特征逐一比较,确定其五行属性。从逻辑学角度来讲,意象思维方法是属于共同特征个体集合法的归类法。例如,以方位配五行,用自然界的具体方位来类比五行的特性。  如日出东方,象征升发,富有生机,与木的升发之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而中央之地统辖四方,与土辖四行的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等等[2].  3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  3.1意象思维在中医四诊中的体现  中医诊断是以象为对象和内容的。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望、闻、问、切四

4、诊合参,通过对人的神情、气色、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印象,以探求疾病本质,得出结论,最终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3].  望而知之谓之神,对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说明了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且十分深奥,要具备一会即觉的能力更是非同寻常。一会即觉是医者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对象的慧然体悟,是中医诊断的一种境界。根据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来诊断疾病时就运用了意象思维法。比如望色,健康人的面色应当隐显于皮肤之内,红黄隐隐,鲜明润泽,表示气血充足健康无病。也有稍偏某种颜色而一生不变,属正常范围者,但不论偏于何种颜

5、色,均以明润含蓄为佳。  一般说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在假神篇中,有回光返照之说,即借用自然界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短时发亮现象,来说明病人临死之前病情暂时的好转之象。常见久病危重的病人,在临死之前面色突然呈现鲜艳浮红,或全身有舒适感、或语言特别多、或食欲突增等反常现象,实为精气将竭先兆,属意象思维。再如,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同样也是意象思维在中医诊病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临症验舌法》说: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气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

6、、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通过察舌象可知体内正气之盛衰,如舌体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说明正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津液未伤;舌色淡白,是气血两虚;舌干苔燥,是津液已伤;舌苔有根,是胃气充足;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是胃气衰败等等[4].以上的描述并不是解剖所见,而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  切而知之谓之巧,由于脉诊不具有完全的可重复性,因此较难掌握,往往靠个人的感觉去领悟和体会,正如《内经》所强调悟而后通神明: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也就是只可心领神会,不可言传身教。《黄帝内经》中的象特指脉象。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的典型方法,

7、如四时平脉经曰: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毛),冬宜沉(石),四季之末宜和缓。清代费伯雄脉法解释为:春初发生,有枝无叶,故脉弦以象之。  夏令繁盛,枝叶畅茂,故脉洪以象之。秋令整肃,草木黄落,故脉毛以象之。冬令闭藏,水土坚凝,故脉石以象之。长夏属土,则脉更宜于和缓。不论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之滑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之弦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之芤脉,状若波涛汹涌之洪脉,都形象地说明血在脉道中的流动情况,这种象的生动性可见一斑,故有人将脉诊称之为脉象.所谓洪、大、细、数、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