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79441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中的点滴收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中的点滴收获//-->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作文是反映学生思想情绪的一面镜子,它具有敏锐、迅速、集中表现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可是,我一次次翻开学生作文本,总会让人惊讶不已:胡编乱抄的、张冠李戴的、文不对题的、三言两语的、龙腾凤舞的,甚至还有求人代劳的,可以说应有尽有。纵观学生的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言蔽之,就是厌倦作文。有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是练出来的,只有勤练多写,作文水平才会提高。我在这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说,安排学生写日记、写片段、写读后感等等。练习一
2、段时间后我便发现,学生的写作质量不但没有什么提高反而越写越枯燥。什么原因呢?无疑是兴趣,学生对以上练习根本就没有兴趣,时间一长只能是应付,应付出来的文章何谈质量!不难看出,解决之道在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其实,勤练多写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在于怎样练、怎样写。如果仅靠上面提的枯燥的几种练法和写法,恐怕学生迟早会写不下去或养成事事应付的恶习。因为那样的练和那样的写,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要我写”的状态中,学生个体主观上并无写作欲望。由此可见,只有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才能真正地起到写和练的实效性。为了转变学生在写作中长期处的被动地位,五年级的
3、第一学期,我在班里成立了一个“小小记者团”。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是记者团的小记者。为了给学生创设情境,也是为了把活动搞得更加规范,我们在教室的墙上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栏。栏内有每一位小记者的照片、职务、姓名及发稿栏。既然每一位同学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小记者,那么,你就要履行记者职责——在你的发稿栏内发表你的文章。文章内容不限,可以写景、写事、写物或是写你采访的新闻报道。我们的口号语是“新闻满眼过,看谁能捕获”!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小记者”都能燃起写作的热火,我们定了相应的奖励机。每月评出“优秀记者”两名,主要是奖励发表文章又多又好的“记者”,同时还要评出两名“进步记者”,
4、主要是针对那些写作基础差、写作水平低的“记者”。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记者”的同学职务可变为“高级记者”,连续两次被评为“进步记者”的同学职务可变为“未来高级记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氛围、一种机,我发现同学们一天天在变化。他们更加注意留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了,他们的采访行动也就此拉开了序幕。//-->班里一名叫韩冬的同学,平时作文条理性很差。她最先采访了李校长,了解了为什么学校不组织春游的原因,回来后就写出了一篇非常有条理、有说服力的报道。在报道中她罗列了李校长谈的不组织学生春游的几点原因以及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文章写得可谓有理有据、有叙有议。相信照这样练习
5、下去,她的写作水平还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还有一名叫张瑜的同学,平时写作文总是三言两语、欲说无言。可当她采访了本村村长关于村里搞旅游开发的事以后,不仅把采访的内容叙述的条条是道,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一些大胆设想。我给她的批语是“村里的旅游事业等着你们去振兴,你的设想也一定会实现!”她倍受鼓舞,接连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报道。这个月她还荣幸地被评为“优秀记者”。此时,她的写作欲望比谁都高。目前,她正忙着寻找她的下一个采访目标,准备写她的下一篇新闻报道。说不定哪一天你到了我们学校,也许就成了她的“采访对象”呢!当然,其他同学也都不甘示弱,被他们采访的人有学校领导、老师、橱
6、工、学生干部、普通同学、社会人士……他们关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学校的未来规划、教师的育人观念、学生的学习方法……一篇篇于生活,耕耘于笔下的优秀作品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持久性。要想维持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就要不断推陈出新,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于是,我们确立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即把记者与报社联系起来。到了第二学期,我们马上成立了由学生自由推荐成员并自己命名的报社——《银河月报》社。报社由我们班委会主办,面向全校发行,主要发表小记者的新闻稿件及外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小报一经问世,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我们班同学的写作欲望高涨,
7、而且还掀起了其它班同学的写作高潮。作品质量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目前,我们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已经确立,即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向更高一级的报刊杂志推荐。这样可以使学生总有更高的目标去寻,而又永不停歇,从而,一步步踏入文学的更高境界。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求从事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写作能力,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的学生急需掌握的能力。心理学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就会寻求归属感和荣誉感。“小小记者团”与《银河月报》社这种形式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因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8、学生的写作质量也自然是水到渠成。由此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