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73052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以政府官方微博构建良好的政府公关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政府官方微博构建良好的政府公关形象一、引言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通过140个字表达对事物的态度或者发布新闻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微博平台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数量巨大的使用者实际上形成了一个X络社会,政府微博的建立使政府在这个X络社会中继续扮演着与现实生活中同样的角色,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微博对公共关系的影响,这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二、政府官方微博发展概述(一)政府官方微博的发展状况政府官方微博是中国各级政府在微博平台上建立的公共账号,是政府通过X络平台发布消息,组织政府活动、宣传国家政策、处理社会事件的窗口。从微博开始
2、流行至今,几乎中国的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都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公共账号,织博为民是目前中国政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政府官方微博的实际作用政府官方微博是政府与群众进行交流的平台。由于微博评论的自由性,群众可以通过微博互动更精确的了解到政府信息,也能够通过政府微博的反馈形成对政府政务工作的基本态度。政府官方微博除了发布信息、处理政务之外,更大的作用在于建立公共关系,即通过微博宣传政府形象、与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并通过这种沟通和互动,对群众的社会行为和态度进行引导和管理。三、政府官方微博对公共关系的影响(一)帮助政府更好的建立公共关系政府
3、的公共关系包括政府形象、政府与群众交流和政府对群众舆论导向管理三个基本部分。政府官方微博的存在首先促进了公共关系中这三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中国最早的政务微博是桃源县政府注册的桃源X,作为中国首个政务微博,桃源X从粘贴干涩公文到真正实现与民交流,走了不少弯路;同时,作为中国首个政府微博,桃源X为中国政府面临X络社会,通过X络问政于民的行为作了表率,桃源X的出现使中国政府真正走上了X络执政的道路,不管政务微博的效果如何,政府对X络社会态度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政府自身形象改善的象征,而公众也因为政务微博的存在,对政府执政更多一份信任。(二)帮助政府解决
4、公关危机政府官方微博在公共管理建立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帮助政府解决公关危机。政府的公关危机于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政务处理的层级性,有些时候由于政令执行下需要时间,并不能满足群众对政策的迫切需要,因而引发公关危机。政务微博的存在为群众开辟一条直通政府官员办公桌的途径,群众从政府官方微博上了解政策信息和行政管理办法的实施进度,能够有效缓解由于沟通不良导致的公关问题,这是政务微博对政府公共关系建立的另一种帮助。(三)帮助发现政府公共关系建立中的问题政府官方微博对政府公共关系建立还有一种影响,就是能够帮助发现政府公共关系建立中的问题,表现在群众对政府官
5、方微博的评价和态度反应上。并不是每个政府官方微博都能够真正做到织博为民,其中不乏有零评论和谩骂声无限的政府官方微博,通过X友的评论和X络互动的反应,政府很容易发现在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因此,政务微博的存在给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建议,使政府能够抓住群众所想,从而对群众的舆论和思想进行有效引导。四、通过政府官方微博更好的构建政府公共关系的手段(一)从观念转变方面利用微博平台构建政府公共关系微博这一新兴舆论平台对于社会转型、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当营造和谐的X络沟通环境,放下身段
6、与公众互动,利用微博做好政府公关,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同时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二)重视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实现与群众的有效沟通政府在微博公关中要学会微博语言和微博沟通技巧,放下架子和高姿态,善用精练的语言和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官腔;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微博公关中要养成微博心态,坦然、真诚的面对公众的质疑,将微博当做矛盾化解的平台而非矛盾滋生的场所。(三)从制度建立角度促进政务微博的发展要明确微博在政府公关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通过系统的制度保障增强政府微博在政府公关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只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
7、克服微博公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使微博成为政府公关的有效平台。五、结语政府官方微博目前成为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政府通过官方微博平台能够向群众展现政府职能的更多细节,进而可以塑造一个亲民政府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官方微博平台实现与群众的互动,能够对群众的态度和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是政府职能实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政府官方微博的存在促进了政府公共关系的建立。政府想要使政务微博的作用得到极致发挥,就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对微博的管理并针对政务微博建立相关制度,以使微博平台真正对政府公共关系建立起到辅助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