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ID:9470262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_第1页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_第2页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_第3页
资源描述: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摘要: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2010年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实证检验一、概述公司治理被认为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物,是基于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决策、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试图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Berle&Means,1932)。盈余管理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

2、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and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公司治理数据均来自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相关数据处理和检验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一)描述性统计分析。模型I、模型II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1)操控性应计利润均值是-0.000000028248,而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12.28618和-4.72429,说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较大。(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0.33216,最大值达到0.76953,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

3、股比例比较高,平均持股1/3。(3)赫尔芬德指数H均值为0.14886,最大值为0.72605,最小值为0.00442,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0.20380,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83543和0.0105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于第一大股东,而其他股东持股水平一般。(4)国家股均值为0.48870,法人股均值为0.5113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和法人控股各占有一半的比例,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5)董事会人数均值为5.92796,符合我国《公司法》董事会规模5-9人的规定,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

4、0.63847,已经大大超过证监会规定达到30%的规定,表明近两年来,上市公司比较重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设置;样本中大约有14.55%的上市公司存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说明这些公司的董事会独立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董事会的治理效率;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均值9.43220,最大47次,最小1次,表明董事会召开会议的次数各上市公司间差别较大,主要可能缘于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6)高管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为0.04318,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67650和0.000000128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层持股比例偏低(均值4.32%),且各个

5、公司间差别也比较大。(表略)(二)多元回归分析。运用上述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程度,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两模型各变量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本文主要对模型I进行分析。模型I的多元回归结果表明:(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正相关;赫尔芬德指数(H)与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正相关(模型II所示);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假设1、假设2得到检验,假设3没有通过检验,表明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越有动机与大股东一起进行盈余管理。(2)国有股与盈余管理在10%水

6、平上显著负相关;法人股与盈余管理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4没有通过检验,而假设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得到改善,其操控企业盈余的能力被削弱。(3)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情况及董事会会议次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6、假设7、假设8和假设9未得到验证。说明董事会人数及独立董事人数的增加并不能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主要原因可能是: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因其能吸收更多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财务从业背景的人员加入,从而对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独立董事的聘任程序

7、不规范,且对独立董事没有建立问责机制,使独立董事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感。(4)高管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假设10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表明公司越大,越有能力或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高,越有动机通过操控盈余,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五、对策与建议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公司治理机构,以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优化股权结构,降低股权集中度;将国有股和法人股转为优先股,以优

8、化股权结构,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联系,避免行政力量对企业治理的干预;进一步加大对董事会的改革,优化董事会的监督效应,提高董事会的治理效力;控制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若高管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