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汽车营销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汽车营销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0引言 随着汽车在当代社会社会生活中普及程度的提高,汽车销售已经由传统的销售模式转为国际连锁的4S店营销模式,因此,汽车销售行业对于汽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是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和企业调研,知识不够用,案例陈旧,时代特征不鲜明等《汽车营销》课程内容的缺陷使得学生在工作以后,面对消费者的时候显得知识捉襟见肘,能力稍逊一筹,使其在职业能力提升上面后劲不足。这就好比一本老菜谱练不出名厨,一部旧棋谱教不出棋圣一样,汽车营销的教学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如何在《汽车
2、营销》课程内容方面体现鲜明时代特征,跟上汽车行业和营销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要求,是下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方面。 1当前现状 目前,《汽车营销》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都有设置,而且有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内容和时代与市场要求的脱节的问题,从不同方面着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一些更新和改进。综合近几年来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际,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模式与案例类型方面 目前,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典型案例分析被较为广泛的引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
3、,但是所引用的案例大多陈旧或不接地气,使得学生容易理解而不便掌握利用,举一反三。同时,很多案例源于国外,不管是案例本身的内容与其反映的思想方法都与中国商业和文化背景下的汽车市场现实有较大距离,可参考的价值并不高,那么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必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中无法得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反而会使学生陷入困顿和茫然之中无所适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无益! 1.2教材的理论广度和知识结构方面 虽然引进一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学院派的尤其是基于西方商业环境的营销和销售
4、理论依然是主流,对于目前汽车市场和营销领域一批新的代表人物或企业家群体的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观点论述和以中国文化和商业环境为背景的相关知识方法等较少涉及或者根本没有介绍。这是在营销和销售方面的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重学院而轻野战,重西方而轻本土。对于从营销和销售一线积累并形成的草根理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单纯的营销知识和销售技巧依然是主线的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对于其中牵涉到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以及金融、借贷、保险等多方面的知识语焉不详或者根本不加涉及,使学生不能有意识的为
5、具备足够的职业能力而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这对其在岗位上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 2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的几个方面的现象,结合当今营销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并参考就业学生反馈和汽车销售企业的调研结果,为了给从事汽车营销行业的学生打下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基础,《汽车营销》课程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变革: 2.1教学模式与案例类型方面 理论加实践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案例的分析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分析哪些案例和怎么分析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对中国的高职层次的学生。近十几年来,中
6、国的自主汽车行业发展迅猛,营销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高招不断,一次次的冲击着业内人士和普通消费者的想象。同时,这些车辆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将这样一些案例引入课程当中,学生会感觉亲切而无距离感。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案例中体现的思维方法是中国式的,对于成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的高职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每个案例里面的营销方法的涵义和所能达到的效果,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比和他们大谈世界名车经典案例来的更加直接也更加实在。 2.2理论广度和知识结构方面 虽然营销本身是一个实
7、践学科,课堂里面也教不出营销高手,就像很多著名企业家都不是科班出身一样,但是营销理论在这门课程的作用依旧重要,而且很多的营销和销售理论本身就是实践总结出的方法,这一点在很多的营销草根理论方面体现的尤其明显。今年来的各类媒介的发展,催生出很多新的营销理论,传统的电视和平面广告等的营销方法,打折降价的促销手段,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在受到冲击。微博、大行其道,X络营销日新月异,基于此营销理论和方法也呈现喷薄之势。将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和营销的观点方法引入课程,作为基本营销理论的补充,使学生学习接受的和掌握的都是
8、最新的成果,最有效的方法,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少一些摸索的时间,少走一些弯路。因此,不管是从理论的广泛性还是知识结构的包容性来看,作为给高职学生打基础、做敲门砖的一门课程,其课程内容多少要带一点万金油的特点,以便真正成为职业人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形形色色的消费人群,能够心中有底,嘴上不慌,游刃有余。所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补充现有的课程内容,使其兼具广度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 (1)消费心理与行为常识。通过与消费者的语言交流和对其行为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