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今蒙学的书法教育方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今蒙学的书法教育方式探究 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始于文字产生后,对受教育者而言,则是从破蒙开始.古代时候,一般在儿童4岁左右进行开蒙即开始接受教育,把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称为蒙学,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各个中小学教育机构.由于汉字和写字(书法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这一启蒙阶段,书法教育(写字)是传统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 1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蒙是蒙昧、幼稚,在《周易蒙卦》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说明开蒙是为了培养正道,具有神圣功德的事.蒙学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采用个别教学的教育方式.
2、这段释义道出了古代蒙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采取个别教学的教育方式,基础方法是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儿童识字、写字及道德规范的能力,可见书法(写字)教育在蒙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书法教育方式的社会影响 书法教育方式是实现书法教育目的的手段.一个合理的教育方式能事半功倍地实现教育目的,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一般很难实现预期的目的,更有甚者还会与之背道而驰. 以古代官学为例,官学里的学生虽受到严格、系统的书法指导,专业性相对比较强,但因官学由统治者设立,统治者的个人书法喜好会对教育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如明清朝廷在科举考试中要求考生以光洁方正、大小平整的书体作答取仕,所以官学里教
3、授的都是这类书体,造就了一大批台阁体、馆阁体书法人才.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在规范文字以及继承某种书法风格上有一家的效果,但更多的是限制了书法多样化的发展,给书法的艺术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3古、今蒙学的书法教育方式 3.1古代的教育方式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基本上有普遍讲授和私人传授两种方式.普遍讲授主要在官办学校,称为官学;私人传授主要在私塾及家族世传中,称为私学,如两汉为私学繁荣时期,唐代则盛行官学. 3.1.1官学 官学,即严格从习字角度系统学习的教育形式,学生一般较多,专业性较强.我国古代的书法教育起源至少从夏、商开始,官学是其书法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西周就已开设六艺这样
4、的官学教育,秦代官学专门培养刀笔吏在全国推广李斯的玉箸篆,东汉灵帝时期创办鸿都门学,提高了书法的教育地位,东汉的太学门前立有蔡邕受命手书的石碑---《熹平经石》.至魏,太学设书博士,以钟、胡为法.隋朝时期开科举创书学,国子监设书算学.自唐代开始,历宋、元、明、清,皆有官办学府专门从事书法的正统教育.地方官学虽自北魏就已开设,却并没有单独教授书学.后来因为隋始设科举取仕的政策,书法得到高度重视,所以地方官学也都开始书法的教学. 因官学是由封建统治者下令设立,所以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或社会流行书风会对书法教育方式产生直接影响.秦始皇下令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及赵高作《爰历
5、篇》为全国的文字范本,极度排斥其他书体,这种行为确实在规范文字上居功至伟,成就了几个书法家,但极大的限制了书法的多样化发展.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庭内或官宦之家,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到唐宋已逐步推广到一般庶民子弟中,可见古代官学书法教育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垄断性,因为在古代写出一手好字对知识分子来说是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即古代的书法教育更多是一种文化身份教育,蒙童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1.2私学 私学,即口传手授地面对面语言讲解、示范的形式,这种形式由书法的直观性所决定.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目的是学书求仕,出仕的基本功是识字,而出仕的重要手段是要求书写美
6、观. 从如今被考证的文物来看,私学自夏商起就已出现,在四盘磨出土的甲骨,上有三行小字,'6'是正着刻的,'7'和'8'是倒着刻的,被专家们认为是学习契刻的人刻的,即着名的'习刻文字'说.郭沫若先生在甲骨中发现了练字骨片,其中一行刻的特别规整,其它则歪歪斜斜.他认为规正的一行必然是老师所刻,歪斜的几行则是徒弟的习刻.在歪斜的几行中,偶有几个字很规整,表明老师是在一旁捉刀手把手刻成.春秋战国之后,社会变革,政治分裂,诸侯雄霸一方,使语言文字文化逐渐形成各异风格,致使教育方式也由官学开始较多地向私学转变,私学逐渐发展繁荣
7、. 书法中的技法问题是书法学习的重中之重,文字很难描述清楚手下笔在控制、运动时的感觉,且初学者很难直接从字帖中理解笔法,因此口传手授的教育方式与书法成就的高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卢携在《临池诀》中说: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学书不通过老师口传手授就能学成的例子还没有见过.明解缙也在《春雨杂述》中强调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且不得其门.私学的弟子相对官学要少很多,便于老师具体的因材施教,而书法是一门技巧性很高的艺术,不经名师亲授很难迅速提高,且私学较少受到官方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