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

ID:9439605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_第1页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_第2页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_第3页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_第4页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创新思维和行为造就创新团队——访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高永涛  ●一个优秀的团队首先要有一个核心带头人  ●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个团结、志同道合的集体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必个个都是能人  ●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集体  3月26日下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记者踏进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楼二层的阳光沙龙咖啡厅。在这里,科技处的孙冬柏处长、李林同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高永涛教授与记者围坐一桌。一壶清淡的绿茶,“创新团队”这个时下流行的话题在清雅、平和中缓缓道出。  创新团队

2、的形成是一个科研思维和行为创新的过程  1990年初,原采矿系(现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签订了一项经费为30万元的科研项目,成立了一个由三个年轻人组成的课题组,并任命当时尚是讲师的高永涛为课题组组长。对于年轻的高永涛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一个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机遇,此后,高永涛带领这个年轻的课题组在矿山踏踏实实地做了三年科研。  三年后课题组的生存首次面临着危机:一是当时所从事的课题已接近结束,没有进一步的接续项目;二是由于没有掌握真正的实用前沿技术,缺乏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如果继续通过关系到处“跑”课题,按照传统思路“搞”科研

3、,课题组注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恰在此时,高永涛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奇异的想法:能否打破以往纯搞科研的固有模式,创造出一个将科研、设计和工程承包为一体的新的科研模式。他认为,工科类的科研不能仅限于写论文、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由理论上的总结和归纳,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市场上立足,而直接参与工程项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但这种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一无经验、二无队伍、三无设备,只凭几名年轻人的热情如何能切入工程领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1992年,他们工作所在矿山的一条风井在掘进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淹井事故,矿山先后请了三家队伍,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花了数百万元,也未能将水堵住,到1993年初整个风井濒临完全报废的边缘。高永涛以自己所特有的敏感性,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一个可以让他们实现理想的机遇。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高永涛同课题组一商量,决定把工程作为科研项目承包下来。没有钱买设备,怎么办?把剩余的课题费拿来买设备。没有技术储备,怎么办?自己查资料、拜老师、画图纸。没有钱雇工人,怎么办?高永涛带领课题组成员亲自打钻、注浆,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就这

5、样,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但是做任何工作仅靠热情是不够的,由于没有经验,他们一连干了20多天,消耗了20多吨水泥,却一滴水都没堵住,课题组笼罩在沉重的气氛中。高教授形容那时的自己是“经常是两眼发直,看不到前途,但却没有回头路”。在一次吃饭时,矿上的一名管理人员近似嘲笑的开玩笑说:“高教授技术真高,水没堵住却把水沟给加固了。”心力交瘁的高永涛一怒之下竟掀翻了饭桌。  饭桌不能白掀,怒气不能白发,高永涛和课题组成员开始认真思考失败的原因。最后,他们终于发现问题出在浆液流量不够上,必须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于是他们便现场设计、现场加工,苦

6、战了几个昼夜后,制造出了一台后来获得国家专利被称为“双泵双液多功能混合器”的装置。1993年4月30日凌晨一点,一个让高永涛终生难以忘怀的时刻,当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十分钟后,咆哮的涌水瞬间鸦雀无声。成功了!成功了!高永涛激动地泪流满面,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此后,他们又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使用在实践中发明的“反向注浆法”成功地完成了该风井的全部注浆堵水任务,在国内外创造了运用普通注浆法通过黄黏土含水层的成功范例。有关专家在总结他们的经验时,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能成功就是因为你们不会,会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谈到这件事,高

7、教授眼里始终闪烁着泪花,看的出他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他说:“如果说今天可称为成功的话,那么西风井就是我们的井冈山,一个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成功的那一刹那!”  一连串的成功,造就了一个创新团队的雏形,使高永涛及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更加坚信自己所选择的科研道路是正确的,他们深刻地领悟到:从事科研工作不但需要思维创新更需要行为创新,创新是一个科研团队形成和发展的灵魂。  创新团队的成长是一个不畏艰辛长期磨练的过程  1997年,高永涛教授率领他的团队完成了科研方向的又一次转折,他们开始将采矿学科的技术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交通与土建领域的工程建设

8、并获得了成功:他们发明了一项“钻孔桩挡土隔水连续墙”技术对广州新宝利大厦深基坑进行了成功加固,1997年被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拍成专题片。  从1998年开始,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速、同三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